驅車進入武鳴縣雙橋鎮楊李村,這進村水泥路不算長,只有1公里,是社會主義新農村道路建設的成果。楊李村村委會主任楊錦皇站在路口笑迎記者。説到路好,他很來勁:“路修好了,村裏冬種馬鈴薯的量比原來擴大了近一倍。”
楊李村4個自然屯有285戶共1074人,除了外出打工,留守村裏的,一年四季都忙個不停:春夏種兩季水稻,兼種西瓜;秋冬的“主打項目”則是馬鈴薯、番茄和蔬菜。
以前,由於道路不暢,楊李村人冬種的熱情不高。“自己運太辛苦,叫車運費又貴。”村民説,一旦下雨,村裏的泥土路坑坑洼洼,所種的馬鈴薯、番茄或水果難運出去,只能靠村民自己用摩托車、自行車拉到武鳴縣城的農貿市場交易。
如今,數條水泥路蜿蜒在田垌,直通村民的果園和菜地。老闆都是開著貨車直奔田間地頭收貨。“路好了,馬鈴薯的價格也上來了。”楊錦皇説,以前是急著出手,生怕老闆不要,現在村民討價還價很“牛氣”。
雙橋鎮的平等村,雖然與楊李村在同一個鎮,但這裡因為缺水,所以種不了菜。不過,村支書潘慶標臉上並沒有愁容。遠處,一大片木薯地和甘蔗地正等著收穫。
平等村總共有7個屯,屯屯都通了水泥路。道路修通後,一些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坐班車直達武鳴縣城。村民出行方便了,貨運也暢通了。
潘慶標不僅是村支書,還是村裏的經紀人,平時收購村民種的西瓜、木薯和甘蔗,然後租貨車運到縣城交易。以前,村裏路況不好,外面的貨車總不肯進村。即使答應進村,運價也很高。一次,潘慶標將數噸甘蔗收上來後,突然下了10多天雨,一些不能及時運出去的甘蔗全發黴了。現在,潘慶標一天輕輕鬆鬆跑完幾個屯收貨,然後一個電話,貨車眨眼就到,運費也沒有以前貴。一些外地老闆乾脆把澱粉廠建在了田間地頭。
“沒有政府,這些路還真修不起來。最主要的原因是沒錢。”做了多年村幹部,潘慶標眼中的“農村修路史”,也是一部艱辛史。
平等村的村屯道路原來都是泥巴路。2005年開始,在政府和交通部門的支援下,平等村人才一點一點添加自己的“硬體”。11.5公里的通村道路,國家補助一點、縣財政補助一點、村裏再湊一點,路鋪硬了,貨物就暢通了,環境也美了。
潘慶標説,村裏修路,所需要的勞動力都是村民各家出,由於政府基本解決了資金問題,村民對修路的熱情很高。
武鳴縣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06年至2007年,政府對農村公路的投資力度之大是少見的。依託社會主義新農村道路建設計劃任務,武鳴縣共完成道路建設項目1073項,里程1811.36公里,總投資30079.7萬元。兩年的投入是前20年的總和。
據了解,過去5年我區加大了建設鄉村公路的投資力度,總投入是1997年至2002年總和的3倍。東巴鳳三縣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百色革命老區農村公路建設、大石山區五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通過這些大規模的農村交通建設,我區農村公路已經形成規模。到2007年底,全區實現了95%的縣通二級公路,基本實現所有少數民族鄉和91%的鄉鎮通油路,81.51%的行政村通公路,100%的鄉鎮和79.74%的行政村通班車。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和通暢程度明顯提高,農村地區交通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200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審議通過了《廣西農村公路建設規劃》,這是指導廣西農村公路建設在2020年前發展的總體藍圖。按照規劃,“十一五”期間,廣西要實現所有鄉鎮通柏油路、所有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公路、50%以上的行政村通柏油(水泥)路、所有通公路的行政村通班車。這將是廣西農村公路建設史上投資最大、效果最輝煌的五年,也將是廣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而2008年則是實施“十一五”農村公路規劃建設非常重要的一年。
據自治區交通廳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區農村公路年度目標責任投資330458萬元。截至10月25日,全區累計完成投資327432萬元,其中完成目標責任投資283687萬元,佔年底目標責任投資的85.8%。這無疑將為“十一五”農村公路發展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
記者點評:為新農村建設鋪就快車道
農村公路是公路網的基礎,是農村地區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區惟一的運輸方式,是關係到農民群眾的生産、生活,關係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
農村公路發展了,可以改善農村運輸條件和投資環境,促進農村“生産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民就業,促進農民“生活寬裕”;可以加快農村資訊傳播和對外交流,改變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激發農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進取精神,促進“鄉風文明”;可以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改善村容村貌,促進“村容整潔”。
當前,黨中央、國務院把農村公路發展納入了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自治區黨委、政府把發展農村公路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掀起交通建設新高潮的重要舉措和切入點,人民群眾對加快農村公路發展願望強烈、熱情很高。
這既給農村公路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對農村公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新形勢下農村公路建設的新要求,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尋求農村公路服務“三農”問題的突破口,有力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