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中國唯一的狂歡節——賓陽炮龍節

發佈時間: 2008-08-06 |來源: 南寧外宣辦 |作者: 楊毅 |責任編輯: 沈曄

萬炮響,百龍舞,人狂歡。2月28日,來自區內外的20萬遊客潮水般涌入賓陽縣城,被喻為中國唯一狂歡節的賓陽炮龍節“百龍舞賓州”活動盛大開場。

賓陽舞炮龍這一古老、吉祥、喜慶的地方傳統民間習俗,相傳始於宋朝,至今已有數百年曆史。2006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中華一絕”欄目作了專題展播,2007年1月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現正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炮龍短的有7節,長的有11節,龍身長30—40米,龍頭和龍尾由竹篾扎制,用砂紙裝裱,龍身由麻繩串聯,用色布包裹而成。舞龍者頭戴藤帽,腰係紅綢帶,大多赤膊上陣,分多套人馬,輪流舉舞。據賓陽縣城中和街的舞龍老師傅介紹説,1980年代,舞炮龍通常要通宵達旦,而現在,雖然炮龍數量的大大增多,但遊客的逐年增多,卻也要舞到淩晨3點才會結束。

在“炮龍節”開始前,首先要進行的是炮龍開光儀式,即給紅布撤住的龍眼揭開,算是從天而來的龍來到人間,開始給人間送福。在開光前,由一名道公或一名長者,拿著一隻公雞。當聽到開光師傅一聲:“開光”的喊聲後,遮住龍眼的紅布被揭開,拿著公雞的師傅隨即用嘴咬破雞的羽冠,用鮮紅的雞血對準龍眼涂血。經“畫龍點睛”後,整條龍才真正的活起來,下凡人間。開光之後,舞龍的勇士還要在開光地點繞圈舞動,炮龍“扭動”著長長的身軀。如此大概10—20分鐘,按照先前已定好的路線,彩色的財珠走在前頭,接著是引珠,隨後跟著是龍頭。鑼鼓、嗩吶、京胡、二胡、大胡、秦琴、大下鑼鼓、鈸、木魚等樂器配樂,火籃高舉,火把晃動,向縣城各條街道熱熱鬧鬧走去,走過哪戶人門口,哪戶人家放鞭炮相迎。

傳説鑽龍肚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一年的吉祥如意,當龍在炮光中游舞時,各家各戶大人小孩、觀光的遊客尤其是手牽手的情侶們躍躍欲試,伺機鑽龍肚並燃放鞭炮盡興轟炸。舞龍者不畏懼鞭炮的燒炸,哪炮火密集,就往哪衝,有的甚至把鞭炮挂在赤裸的上身飛奔。想討好運的外地遊客,也點燃手中的爆竹,加入到狂歡的隊伍當中。在當地居民來説,龍身的每一件東西都代表著吉祥。哪怕只是從飛舞的龍身上抓下一塊龍鱗,也讓一家人高興不已。但是,代表龍身上最吉祥、最富貴的莫過於含于龍嘴中的“含珠”,“含珠”裏有兩個鈴,代表“靈氣”。然而要想搶得到“含珠”,絕非易事。因為在舞龍勇士的前面,一見有人衝上來,執火把的勇士把火晃來晃去,就是為了保護龍嘴中的“含珠”。哪怕過了舞著火把的勇士喝一關,還有舞龍頭的勇士,將龍頭呈“之”字型的擺龍,旁人要想搶得龍珠,真是難上加難。

當炮龍行到最後時,由於一路來都有居民、遊客往龍身上丟鞭炮(稱:炸龍),整條路僅剩下龍“骨架”和“筋骨”,最完整的就是龍頭。由於龍嘴裏的子珠幾乎都有特定戶專定,哪怕再完整的龍頭,子珠也送出去了。剩下的就由族中的長者指揮,燃起火堆,同時奏起各種樂器,把龍投入火中,讓龍隨著熊熊烈火升天,這叫做“送龍歸天”。至此,整個炮龍節就算結束了,舞龍的師傅們最後還聚餐。

今年由賓陽縣委、縣政府組織的“百龍舞賓州”炮龍節活動,是該縣歷史上組織最好、規模最大、參觀者最多的一次炮龍節。整個活動從2月27日開始到28日結束。27日晚,一台“舞炮龍,迎新春”大型文藝晚會拉開了炮龍節活動序幕;28日上午11點,賓陽縣城廣場路鑼鼓喧天,歡聲如潮,4頭雄獅共舞,掌聲中,6台彩架相繼出場,“喜迎奧運”、“大戰洪洲”、“花仙子”、“劉三姐”、“盜靈芝”、“才子佳人”———飽含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的彩架千姿百態,鮮艷奪目。彩架遊行時,舞龍、舞獅、高蹺、彩鳳、鼓樂相伴,隊伍長達數百米,由廣場路向縣政府進發,這種具有本地民俗特色的民間文藝遊行活動,讓八方來客在舞炮龍前對賓陽地方特色文化有了一個更深的了解。晚上6時58分,100條手工扎成的大型彩龍開始點睛,頓時整個縣城萬炮齊鳴,鑼鼓震天。

賓陽舞炮龍的整個過程當中粗曠而不野蠻、狂熱奔放而又井然有序,充滿了熱烈吉祥喜慶的氣氛。聰明的賓陽人把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和國人發明的慶典之物鞭炮,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並且使所有參與者樂在其中。在這樣的節日裏,人們既能表達自己美好的願望,又能宣泄內心的感情,賓陽炮龍節由是成為了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農雲 顏志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