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快訊:
·  跨文化傳播論壇于2006年8月30-31日在中國 ∙ 北京 ∙ 崑崙飯店舉行
誰在對誰行為?——跨文化傳播的思考

  “誰在對誰行為,誰在跨誰的文化?”。2004年10月23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第八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尹韻公就跨文化傳播做了精彩的報告。在報告中,他指出了當代中國應正視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文化進取戰略和文化霸權的嚴峻性,同時他也認為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並具有強大的包容力,外來文化將被中國本土文化逐漸納入到自己的體系和框架內,使之逐漸同化。

    演講中,他首先提出了跨文化問題。他認為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傳播的“跨”字就容易引起人們的思考。因為在漢語的解釋中,跨就意味著被跨騎,文雅的説法就是一種超越,但有一種淩駕的意思。那麼跨文化能不能有一個代替的詞兒來表達呢?目前還沒有。按照哲學命題的思路,哲學就是“誰在對誰行為”。跨文化現在形成一種趨勢,應該説與經濟全球化、資訊社會化、網路國際化分不開。

    他談到:“在傳播研討會大家也注意到很多這方面的論文,有一些論文在説有一種認識,比如説過去我們的文化都是小規模,像絲綢之路那樣小規模的交流,或者是個體的、單一的,我覺得這種認識恐怕是判斷有誤的。因為在中國歷史上佛教文化就是跨文化的交流,在唐初和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中國文化的主流是佛教文化不是儒家文化。”

    “跨文化這裡面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既有文明交流的形式,印度的佛教文化到中國來是以一種文明的形式出現的,但是也有暴力的形式。但是中國的文化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有一個無可比擬的包容性。佛教文化在中國站住了腳,這離不開儒家文化的“寬宏大量”。在大家看到的很多中國著名詩人,儒、佛、道都供奉在一個殿當中,這種包容的奇特現象恐怕只有在中國才能夠找到。大家知道中國的傳統對中國文化自身的認識,中華民族也是走過曲折的道路的。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基本上是儒家文化為主,佛教文化和道家文化為輔,近代中國文化表現了它的弱勢,這主要是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文化的介入,”尹韻公分析説:“當然中國文化是擁有一種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是它不太容易被別的文化吸納,它有一種包容力,當然外來文化要到中國來生根發芽的話還是要適應中國文化的需求。這並不是説中國文化不具有擴張性,伊斯蘭文明有,儒家文化有沒有呢?中國文化有沒有呢?中國的文化在中亞、東南亞、越南能夠站住腳也是帶有很強的上述所稱的意味。今天來説文化成為一個問題,恐怕還是有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這種民族文化的衝突在裏邊。以美國化為主要標誌的強勢國家的文化擴張,給大家包括許多西方國家也造成了一種恐慌和不安。”

    不過他對中國文化很有信心的。文化是不可以征服的,雖然有些少數民族入住中原,但最終還是被中國本土文化所吸納于無形。還有文化的話語權的問題,文化的話語權就是有沒有自己的聲音的問題,如果説沒有自己的聲音,那麼這個文化很可能就會被廢棄。中華民族的文化在這個世界上能不能有自己的特點,就看自己能不能站住腳。

    最後他談到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念。實際上文化的討論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在《21世紀與世界》一書中就談到了對未來世界文化的前瞻性的看法,當時他們認為中國可能是最有資格、最有可能為未來世界的大一統提供文化上的智力支援和理論背景的國家。“我想這句話有一定道理,當然我相信人類的選擇能力是很強的,人類最後選擇什麼樣的文化,一個民族最終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文化,怎樣把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結合起來,這恐怕在今天和未來一段時間都是熱門話題,我相信我們會隨著這個問題的深入討論而得到更加寶貴和清晰的認識”。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