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聚焦中華

“洞見”鄉村振興路——湘西十八洞村的十年變遷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 時間: 2023-11-13 | 責編: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砥礪前行。

這裡,是“精準扶貧”首倡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理念猶如春風,從古老苗寨吹遍神州大地。

這裡,是觀察中國鄉村“千年跨越”的窗口。從地瘠民貧到步入小康,勤勞質樸的山區人民蹚出一條從脫貧到振興之路。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十年間,湘西十八洞村的“蝶變”故事,刻畫在青山綠水間,映照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一份解説詞:道不盡村莊之變


這是2023年10月10日拍攝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秋雨過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山林間雲煙繚繞,青松更顯蒼翠。深秋上午,一輛巡回巴士停靠在梨子寨,遊客魚貫而出,寧靜的小山村熱鬧起來。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

如今,42歲的講解員施艷琴自豪地為遊客講述家鄉的故事,她説:“總書記來了,苗寨的春天到了!”在十八洞景區工作4年來,家鄉之變、家鄉之美成了她常説常新的話題。


在湘西十八洞村,講解員施艷琴為遊客們講解十八洞村的故事(2023年11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最明顯的就是收入不斷上漲。近三年來,村裏每人平均年純收入分別提升至18369元、20167元、23505元,村集體收入分別增加至200萬元、268萬元、380萬元。”施艷琴對比今昔説:“10年前,每人平均年純收入是1668元,村集體收入是零。”

紅色黨建、研學旅行、鄉村遊等成為十八洞村旅遊亮點。2021年6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景區正式獲評5A級旅遊景區。2022年,十八洞村接待遊客53.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00萬元。

“變化”是施艷琴解説中的高頻詞。苗鄉人曾陷於貧苦,她説起當年的順口溜:“三溝兩岔窮旮旯,紅薯馬鈴薯苞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

如何走出窮困?在上級相關部門支援下,十八洞村群眾不懈努力,開啟了一場脫貧攻堅戰。一個個改變發生在村裏,也被寫進解説詞:拓寬通村主道4.8公里,戶戶通上自來水、用上放心電,升級改造村小學和衛生室,建立村級電商服務站,無線網路全村覆蓋……


拼版照片:上圖為過去十八洞村小學內景(資料照片);下圖為2023年10月20日拍攝的翻修後的十八洞村小學內景(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新華社發

2021年2月,十八洞村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不僅要做脫貧的模範,更要做鄉村振興的典範。”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施金通説。


在湘西十八洞村,村民在十八洞苗繡鄉村振興示範基地製作苗繡工藝品(2023年10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新征程起筆,就在青山綠水間。十年間,十八洞村堅持因地制宜壯大産業,形成種養、苗繡、勞務、旅遊、山泉水五大産業體系,鄉村“造血”功能逐漸增強。

外出村民陸續返鄉,深山苗寨也隨之“長”出了10余種新職業:農家樂老闆、民宿店主、巡回巴士司機、廚師、服務員、短視頻“網紅”等。


這是2023年11月1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拍攝的十八洞田園綜合體(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記者在十八洞村走訪了解到,投資1.5億元、總建築面積約1.8萬平方米的田園綜合體項目已于10月底正式完工並投入運營。駐村第一書記龍科滿懷期待地説,田園綜合體項目以黨性教育和青少年研學為主,預計年均可接待黨員幹部培訓5萬人次、青少年研學20萬人次。

邁向鄉村振興,脫貧地區內生動力逐漸增強。湖南省鄉村振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省脫貧戶每人平均純收入15499元、增長14.4%;脫貧縣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4714元、增長8.7%,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準1.9個百分點。


  一張票根:帶你奔赴“詩與遠方”

時間回溯至1934年,作家沈從文從北平出發回鄉。一路輾轉,乘坐火車、汽車、船隻、轎子……大半個月後才抵達家鄉湘西鳳凰縣。如何走出大山成為困擾湘西人的難題。

由於交通閉塞,村裏有好貨但很難出山。2013年以前,十八洞村土特産賣什麼?能賣多遠?村民楊超文回答説:“頂多賣些板栗,最遠不過鎮上。”這位49歲的苗鄉人記得,青壯年被迫外出打工,有些早已打算不再回來。

道路通,則百業興。十年來,湘西不斷推進交通建設,山間公路逐漸暢聯高速大道,接駁到新建的高鐵站、飛機場。人們手中的票根,也從汽車票、火車票,換成現在的機票。


  湘西邊城機場建成通航(2023年8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深山村莊逐步融入國家區域交通網路,對遊子而言,故鄉不再遙遠;對山民來説,世界近在眼前——

今年8月18日,湘西邊城機場正式通航。當天,楊超文早早趕到機場,等待飛往北京的航班,他第二天清晨要去天安門廣場觀看升國旗儀式。


這是2023年8月17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花垣鎮老天坪村拍攝的湘西邊城機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機艙內坐了五六十名十八洞村村民,大部分人是第一次坐飛機。“剛開始大家屏息著,連話都不敢説,直到起飛那一刻,大家歡呼起來,太激動了!”楊超文説。

從十八洞村出發,奔赴“詩與遠方”,不斷改善的交通格局為武陵山區、大湘西地區帶來發展機遇。村民龍先蘭説:“湘西離長沙、北京和世界越來越近,大家的心亮了,眼界寬了,精氣神變了。”

發展機會增多,投資和項目不斷匯集。湘西州農業農村局鄉村産業發展科科長田湘説,經過多年投資培育,湘西的茶葉、油茶、柑橘、獼猴桃、中藥材等逐漸形成品牌影響力,通過便捷的物流和電商銷售,賣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湖南正奮進在新征程上,昔日偏遠落後山區深度融入國家區域發展大格局。2020年2月,《湘南湘西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發展規劃》正式印發;2021年至2023年7月,湘西州招商引資簽約項目184個,涉及總投資1042.78億元,正加快構建現代産業體系。


在湘西十八洞村,駐村幹部杜霽(左)在走訪村民(2023年11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發展底氣足了,年輕人也回來了。今年8月,25歲的杜霽從湘潭大學畢業後來到十八洞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作為湘西永順縣人,以前她坐汽車輾轉到十八洞村要六七個小時,而現在縣域間通了高鐵,全程縮短至3個小時。這名“95後”決心與十八洞村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一封回信:共築美好未來

十八洞村的減貧經驗,“飛”出湘西,走向世界。記者翻看村裏近5年來的訪問記錄,有10余次外賓來訪,其中一封信十分特別。

“親愛的同志們……鄉親們給我送來了信函問候,向我及家人表達了良好的祝願,這充分體現了老中兩國人民的親密情誼。”2019年4月,一封來自寮國的回信寄到十八洞村。寫信者,是時任寮國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本揚·沃拉吉。

2018年6月,本揚率寮國黨政高層代表團來到十八洞村,探尋“精準扶貧”的中國經驗。10個月後,十八洞村村民致信本揚祝福寮國新年。本揚在回信中説,十八洞村的成功實踐給寮國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兩地書、跨國情,十八洞村逐漸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減貧經驗的一扇窗。來自西班牙、奈米比亞、越南、菲律賓等國的代表團成員,帶著好奇走進這座苗寨,感受中國脫貧實踐,找尋鄉村振興密碼。

今年夏天,菲律賓新聞部副部長傑拉德·巴雷爾帶領菲律賓主流媒體記者團來到十八洞村。深入了解後,他説,十八洞村的脫貧歷程令人難以置信,這對菲律賓的減貧事業也有很大借鑒意義。


這是2020年9月26日在長沙梅溪湖大劇院拍攝的歌舞劇《大地頌歌》劇照。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十八洞村的故事開始在世界各地傳播。以十八洞村為原型的視頻《大地頌歌》曾在寮國播出;講述十八洞村精準扶貧成功之道的圖書《大國小村:十八洞村的社會學考察》在哈薩克出版發行……這些扶貧理念、減貧成果,成為“中國之治”的生動寫照。


拼版照片:上圖為十八洞村村民石拔三家過去的外景(資料照片); 下圖為2023年10月20日拍攝的十八洞村村民石拔三家的外景(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新華社發

喝上潔凈的水、住上漂亮的新房、在家門口創收……在柬埔寨、寮國、緬甸,中國精準扶貧、志智雙扶理念開花結果,在中國扶貧專家的幫助下,一些村莊舊貌換新顏,村民迎來更好的生活。


拼版照片:上圖為十八洞村過去尚未硬化的村路(資料照片); 下圖為2023年10月20日拍攝的十八洞村已經硬化的村路(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新華社發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精準扶貧方略是幫助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

最近,來自寮國的媒體到十八洞村拍攝節目,龍先蘭邀請他們參觀自己的養蜂基地,並分享了他的脫貧故事。自幼遭遇家庭變故的龍先蘭,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用短短幾年,成長為年收入四五十萬元的致富帶頭人。

“希望我的經歷,能鼓舞更多的人。”龍先蘭在採訪中説,“即使我們語言不通,但如果你能看見我,請你相信,生活一天會比一天好。”

以十八洞村為代表的減貧和鄉村振興經驗根植于中國,正走向世界。湘西大山裏的小小苗寨,在與世界的交流互鑒中,將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緊緊連接在一起。


  文字記者:陳俊、柳王敏、張格、劉芳洲

視頻記者:戴斌 丁春雨

海報設計:姜子涵

編輯:杜宇、周文林、馬寧、王浩程、侯幫興

統籌:黃小希、何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