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明之光

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

來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 | 作者: | 時間: 2023-08-01 | 責編: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因其歷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和不斷發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説。少林寺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西北太室山南麓,所處時代為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佔地面積約57600平方米(常住院),保護級別為世界文化遺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少林寺是北魏時期孝文帝為了安頓印度高僧跋陀落跡傳教而興建的一座寺院,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少林寺常住院建築在鄭州登封少溪河北岸,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築佈局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達摩洞、甘露臺,西南有二祖庵,東北有廣慧庵。寺周還有同光禪師塔、法如禪師塔和法華禪師塔等古塔10余座。

主體建築山門為少林寺大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門額上有清康熙帝親筆所提“少林寺”三個大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筆之寶”六字印璽。山門前有石獅一對,雄雌相對,係清代雕刻。山門的八字墻東西兩邊對稱立有兩座石坊,東石坊外橫額:“祖源諦本”四字,內橫額“跋陀開創”;西石坊內橫額:“大乘勝地”,外橫額:“嵩少禪林”。山門的正門是一座面闊三間的單檐歇山頂建築,它坐落在兩米高的磚臺上,左右配以硬山式側門和八字墻。

過了山門,便是甬道。甬道兩旁就是蒼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因碑石如林故稱碑林。這裡共有20多通歷代石碑,如“宗道臣歸山紀念碑”、“息息禪師碑”等。在道路東側有一長廊,廊內陳列有從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稱。錘譜堂就在山門內碑林西側,裏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

經甬道過碑林後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於碑林的盡頭,以供奉象徵“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該殿紅墻綠瓦,鬥拱彩繪,門內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剛塑像。三間重檐歇山頂殿堂,外面有兩大金剛,內裏則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壯。

大雄寶殿位於天王殿後。大雄寶殿是寺院佛事活動的中心場所,與天王殿、藏經閣並稱為三大佛殿。原建築毀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1986年重建。殿內供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懸挂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的“寶樹芳蓮”四個大字,屏墻後壁有觀音塑像,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像。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神像,屏墻後面懸塑觀音像,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大雄寶殿東側的殿宇是緊那羅殿,重建於1982年。

藏經閣位於大雄寶殿之後。藏經閣,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毀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經説法的場所。藏經閣藏書八百萬卷,這是寺僧藏經説法的場所。內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緬甸國弟子于1996年揖贈的漢白玉臥佛像一尊。在藏經閣月台下有一口大鐵鍋,明代萬曆年鑄造,是當時少林寺和尚用來炒菜用的小鍋。藏經閣的東南面是禪房,是僧人參禪打坐的地方,對面的西禪房,則是負責接待賓客的堂室。

大雄寶殿西側的是六祖堂。殿內正面供奉的是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兩側供奉的是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稱六祖拜觀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達摩只履西歸圖”。殿前甬道有明萬曆 年間鑄造的大鐵鐘一口,重約650公斤。

鐘樓和鼓樓,坐落在大雄寶殿的兩側,東面為鐘樓,西面為鼓樓,兩座樓均有四層,造型巧妙,巍峨雄偉,是我國建築史上的珍品。原建築毀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後來在1994年和1996年,當地政府按照兩樓原先的樣子重新修建。

“晨鐘暮鼓”是寺僧起居和進行佛事活動的一種信號。鐘樓前碑刻為《皇帝嵩嶽少林寺碑》俗稱《李世民碑》,刻立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西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諭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戰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親筆草簽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書”七個大字係唐玄宗李隆基御書。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賜少林寺柏谷莊御書碑記》,記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攝的歷史依據。

達摩亭,又稱立雪亭,建於明代,1980年重新修繕。相傳這裡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裏向達摩祖師斷臂求法的地方。殿內神龕中現供奉達摩祖師的銅坐像,是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鑄。兩側分別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龕上懸挂的匾額“雪印心珠”四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親題,字體遒勁,氣勢豪邁。此殿現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場所。東配殿位於達摩亭西側,于1983年重建,殿內有“阿彌陀佛”的石像和“達摩面壁影石”。

千佛殿,位於立雪亭後面,又名毗盧殿,是寺內最後一進大殿。殿內的壁畫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畫中的珍品。大殿背面及東、西兩墻壁上都繪有彩色壁畫,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羅漢毗盧圖”,色彩艷麗、構圖和諧,衣袂飄飄,展示了唐代壁畫的高水準。殿內正中還供有毗盧佛銅像和白玉釋迦牟尼像,面積達幾百平方米,是寺內現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地東側有白衣殿,西側有地藏殿。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於此,並賦詩一首:“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歷遊少林寺時即以方丈室為行宮,故又稱“龍庭”。該室初建年代約為明初,經歷代維修,現存建築為清代遺物。

今室內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週年時信徒贈送的雞血石“佛祖講法”浮雕,北壁內側置少林寺傳代世系譜,東側放置的是彌勒佛銅像,墻上挂有“佛門八大僧圖”、“達摩一葦渡江圖”。室內還有1980年日本贈送的銅質達摩像。

塔林位於少林寺西約300米的小山腳下,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現代磚石墓塔231座。這裡是歷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現存唐朝至清朝歷代磚、石墓塔240余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塔類繁多,大小參差,高低不同,粗細不一,形式多樣、排列散亂,看似茂林,故稱為塔林。

初祖庵,位於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據少林寺1.3公里,是宋代人為紀念“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營造的紀念建築。因達摩常遊化于嵩洛之間,修禪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靜坐,所以此庵又稱作“達摩面壁之庵”。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之塔”,塔毀額存。蔡京所書“面壁之塔”石額今存于寺內,另有古碑四十余通。1983年至1986年,初祖庵全面整修時,建圍墻二百餘米,恢復了完整的院落。現庵中建築有山門、大殿、面壁亭、千佛閣等。

在少林寺背後五乳峰中峰上部有一天然石洞,為當年達摩祖師九年面壁處,稱為達摩洞。禪宗初祖達摩于西元527年到536年在此洞面壁靜坐長達9年。達摩洞面向西南,洞口用青石塊砌成拱門,洞深約七米,高寬各三米余。洞內臺上有石像三尊,中為達摩坐像,兩側為其弟子。

據清《説嵩》記載,在洞的左上方,原有一小石塔,塔早已毀。洞內東壁題有“本來面目”四字。洞外西邊石壁上有“面壁洞天”四個大字。

少林永化堂創立於明朝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開山祖師是明朝欽命祖庭少林寺傳曹洞正宗第26代嗣祖沙門、住持大和尚、因精通禪武醫學而被譽為僧中之傑的無言正道禪師。舊址在少室山北麓的少溪河南岸,與少溪河北岸的祖庭少林寺常住院隔河相望。因此,少林弟子們自古至今稱它為少林南院。在開堂之初,不但所有的殿堂屋舍都是由明朝皇室周王府出資建造的,而且還有八個法名分別是圓寶、圓會、圓林、圓性、圓壐、圓明、圓亮及圓普的明朝皇室王子在本堂剃度出家為僧。因此,當地世俗人稱它為周府庵或八王子院。由於得到明朝皇室的扶持,它也逐漸演變成了禪宗祖庭少林寺唯一可以傳承曹洞正宗法嗣、選任少林寺院住持、授受禪武醫藝知識、統領少林禪武醫僧的明朝皇家門堂,故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在永化堂。(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