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雷世凱:抗美援朝老兵盡顯軍人風骨

來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 | 作者: | 時間: 2023-07-31 | 責編: 喻雪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7月25日傍晚,在駐馬店市驛城區順河街道雷竹園村的一個農家院裏,今年88歲的雷世凱給妻子哼起了這首鐫刻在心中一生的歌曲,自豪感油然而生。

雷世凱,1935年出生,12歲那年失去了母親,父親去世後便跟著哥哥嫂嫂生活。自小懂事的他,除了在田地裏幹農活外,還學會了縫補、理髮等手藝。1956年3月,國家第一批義務兵役政策發佈,面向全國徵兵,從此改變了雷世凱的人生軌跡。

回憶起往昔,雷世凱略顯渾濁的眼中放出一絲光芒。他説,當兵入伍是自己一生中最正確的一件事。當時,他所在的村屬於確山縣,臨走那天受到了大家的歡送,胸戴紅花登上了火車。“那是一種叫做‘悶葫蘆’的火車,車廂上只有門沒有窗,我們一路過去也不知道走了幾天幾夜。”他説。

後來,雷世凱跟隨部隊跨過了鴨綠江,成為一名中國人民志願軍,到達新義州火車站之後被分到304部隊,隨後就開始了3年的駐守朝鮮生活。

初入朝鮮,寒冷的氣候是最難適應的。雖然已是3月,朝鮮仍處於冰天雪地中,這給雷世凱他們的日常訓練帶來很大阻礙。至今,他仍記得那及腰深的大雪,以及長途跋涉進行訓練時的艱難。每次結束訓練回到駐地後,大家都累得癱在床上不想動,雷世凱卻主動為戰友燒水泡腳,讓他們解解乏、暖暖身子。

在部隊裏,雷世凱雖然識字不多,卻在業務學習上非常認真。作為步機槍手,他在完成打槍等訓練任務之餘,還學會了維修機槍和校正武器,經常受到領導的口頭嘉獎,並在1957年和1959年榮立兩次二等功。入伍第二年,雷世凱當上了班長,對待戰友更像親人一般,不僅經常給他們理髮,而且誰有破損的衣服都可以交給他縫補。

1958年8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雷世凱所在部隊也回到了祖國,他被編入9896部隊,並於1960年2月退伍。隨後,他來到湖南長沙770電子管廠工作,兩年後響應國家號召支援農業回到家鄉。與妻子結婚後,他們共同養育了三兒一女,如今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拼出了一片天地。

“在我們心中,父親是天和地,一直用鋼鐵般的身軀為我們扛下所有的困難,用軍人的意志影響著我們成長中的點點滴滴。”雷世凱的女兒雷梅菊説,在部隊裏雷世凱是人人敬佩的好班長,在工廠裏雷世凱是機修車間的一把好手,在家鄉他又是心繫農村發展的操心人,在孩子們眼中他始終是一個退伍不褪色的中國軍人。

雷梅菊説,“父親在教育子女中以身作則,對孩子們要求嚴格的同時,對自己更是嚴苛至極。每天5點半,父親都會準時起床,忙完一通後喊孩子們起床。”令行禁止,這是他對孩子們的唯一要求,因為他把他們看成了自己的兵,一直用軍人的方式教導著孩子,讓他們從小養成了獨立自主和不服輸的堅強性格。

雷世凱的軍人情結還表現在他的義務付出上。雷梅菊清晰地記得,“村子裏沒有修水泥路時,父親經常修補坑坑洼洼的路面,擔心老人孩子走到那裏會跌倒;附近的河沿有坍塌時,他也會主動拿著鐵鍬整修一番,以免有人不小心滑倒在裏面;農忙時節誰家需要幫忙了,只要知會他一聲,父親都會跟他們一起投入到忙碌的農活中……”

讓雷梅菊更為詫異的是,雷世凱竟然保持了幾十年的和衣而眠習慣。“今年過年的時候,我把兩位老人接到家裏住,害怕他們冷便將暖氣開得很足,卻發現父親睡覺時只是把外套脫了,身上仍舊穿著毛衣毛褲。細問之下才知道,父親自從當兵後一直保持著和衣而眠的習慣,為的是可以隨時聽從號召投入戰鬥。”她説。

看著父親昔日硬挺的肩背逐漸彎了下來,雷梅菊和兄弟們非常擔憂,時常聚在一起陪伴著父母。今年春節,雷世凱向他們講述了自己的一個心願,希望自己百年之後,孩子們能為自己立一個墓碑,上面寫上“抗美援朝老兵”幾個字樣。一個微小的心願,卻反映出雷世凱將自己當兵的經歷,當成了一份莫大的榮耀,變成了他一生的執著。

“為什麼當兵?當然是為了保家衛國啊。”雷世凱回答這個問題時,語氣中充滿了堅定。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務農在家的他每個月可以領取250元的補助,錢雖然不多卻讓雷世凱很欣慰。他常常給孩子們説,這是國家對他參軍入朝經歷的認可和肯定,如果有來生,他還會穿上軍裝、扛起槍,為保家衛國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雷倩 張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