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上億元的水利建設,投資大、花錢多,政府財政一味“大包大攬”不現實。如何破解水利建設中“錢”的缺口?“兩手發力”是破題的一把關鍵“鑰匙”。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其中“兩手發力”就是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
近年來,我省推進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結合,在水利投資建設中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加大金融支援力度,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兩手發力”取得顯著成效,全省水利高品質發展步伐持續邁進。今年上半年,全省水利建設完成投資278.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3%,居全國第6位。
用“兩隻手”興水利
在很多人看來,水利工程更偏向於公益性,為何要在政府引導的同時推進市場化?
“推進‘兩手發力’是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治水思路的重大舉措,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迫切要求,是激發我省水利創新發展的重大機遇。”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強調了“兩手發力”的重要意義。
先從需求側看,安徽是水利大省,新老水問題涉及的範圍廣、領域寬、行業多,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水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根據《安徽省現代水網建設規劃》,全省現代水網規劃總投資1.1萬億元,加上市縣級水網建設規劃投資,空前規模的水網建設的資金需求量巨大。另一方面,政府財政投資力度有限,尤其是基層財政壓力較大。
這邊“需求旺盛”,那邊“投入不夠”。可以説,“任務重、需錢多”是重要的現實原因,必須採取“政府+市場”兩手發力才能滿足供需矛盾。
不僅如此,市場化手法,還能給水利事業激發活力。
5365座水庫、473處萬畝以上灌區、7181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大別山水庫群和淠史杭灌區……安徽積聚了數量巨大的水利資源、水利資産,若能有效盤活這些存量水利基礎設施資産,利用好其中積累蘊含的水電、土地、生態、砂石等資源,將“沉澱”的資源、資産變成資金,將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為水利事業發展注入“活水”。
“靚淮河”的投融資打法
在安徽,“兩手發力”已有不少創新實踐和可喜成效。
蚌埠市民們都知道“靚淮河”工程,這項工程實施後,風景更美了,環境更靚了,市民遊客可在淮河邊親水、戲水、樂水。讓淮河既“親”又“清”,提升了蚌埠人的獲得感。
然而,這樣一項超53億元的工程,曾也面臨資金困難。在蚌埠市水利部門牽頭下,該市水投公司一方面多方融資,一方面施工建設,這項工程建設邁向快車道。
其實,水投公司就是“兩手發力”的一個典型模式。蚌埠水投公司在2011年剛成立時,資産不足20億元,因資産規模小,也面臨過融資難題。如今,通過打好報表合併、資源注入、工程移交、投資擴權等“組合拳”,資産盤活了,規模做大了,水利資源變資産、資産變資本、資本變資金,目前總資産達207億元,很多金融機構都“爭相到府”搶業務。
資産擴大10倍,這“組合拳”是怎麼打的?據介紹,蚌埠水投公司做起了“跨界”,由單純“搞建設”,向“經營型”方向轉變,下屬子公司已由過去3家發展為15家,形成“國資監管、行業指導、水投統管、板塊運營、獨立考核”的現代化企業經營新模式。
在項目實施中,不光光是銀行貸款,還採取了專項債、專項資金、國際銀行貸款等多元“打法”。比如,採取“項目外包、專業編制、成敗對賭”的方法,累計申報政府專項債41億元,“靚淮河”工程環保專項1.2億元,天河疏浚生態環保EOD項目20億元,世界開發銀行4億美元等。
另外,當地政府還強化對水投公司的全方位、立體式內部審核把關、審計監督和外部系列監管,讓其在市場化之路上行穩而致遠。
“‘兩手發力’是大方向,搶抓政策是硬任務,市場搏擊是‘大練兵’,借力合作是‘加速器’,強化監管是‘永動機’。”蚌埠市水利局局長荀異然形象地解讀道。
山區縣有了“水管家”
如果説,蚌埠市的“兩手發力”模式是市場化激發了發展活力,那麼霍山縣的“兩手發力”實踐,則是探索了山區縣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改革的新路子。
山區農村供水保障力不足,在全國很多地區較為普遍。
霍山縣也是如此,雖是水源地,但農村地區供水能力、水質、管理、保證率都不足。
怎麼改?“兩手發力”解決了大問題。管理體系建設上,做到幾個統一。首先是統一管理主體,由一個“婆婆”管事,城市供水管理職責從住建部門劃轉到水利部門,水利部門主導實施城市水廠自來水管網延伸工程,實現城市、農村居民供水行政主管部門的一體化。
其次,統一運作主體,組建“水管家”,組建縣屬國有獨資公司——安徽大別山水利投資有限公司,霍山縣水務局與水投公司實行“雙業主制”,共同組建項目法人,縣水務局爭取上級專項資金,通過政府授權建設運營的方式為項目提供資本金,水投公司通過爭取金融性工具、間接融資等多種模式,最大化撬動社會資本,補齊資金缺口。
霍山縣水務局主要負責人羅造時表示,水投公司成立後,打造了“中央預算+專項債+長期貸款+企業自有”相結合的水利項目“資金池”,從原先“上面來多少錢、地方辦多少事”的投資不足局面轉變為“圍繞項目總體規劃、多渠道落實資金”的態勢,霍山從水利投資小縣一躍進入全省投資前列。
為確保企業參與農村供水的積極性,改革採取“項目整體打包”“肥瘦搭配”等方式。
簡而言之,就是在一家公司架構內合理調劑,“讓賺錢的貼補不賺錢的”“大水廠貼補小水廠”,實現“以城帶鄉、以大帶小、以強扶弱”。
隨著改革的推進,目前,該縣13.4萬農村群眾的飲水問題已得到顯著改善。
“發力”有廣闊空間
“兩手發力”,這個“力”怎麼“發”?從哪“發”?在今年6月舉行的全省“兩手發力”深化水利投融資改革現場會上可以找到答案。
首先,政府這只“手”,不僅要監管,還要會“撬動”,這裡的撬動就是要發揮政府投資的作用。比如財政投入和政府專項債,都是投資的重要手段。
另外,水利資産亟待盤活。據介紹,對具有一定經營收入的存量水利資産,在確保防洪、排澇、調度和灌溉等社會公益職能的前提下,靈活採取轉讓項目經營權、收費權等方式盤活。允許參與水利開發利用的市場主體依法享有水資源利用優先權,在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允許範圍內從事文旅、康養等産業開發。
水權交易市場也需要進一步激活和提升。比如,2020年以來,全省共完成28宗取水權交易,總交易水量739萬立方米、交易金額238萬元,交易量小,僅開展取水戶和灌溉用水戶水權交易,尚未開展區域間水權交易。全省水權、水市場、水價改革工作還處於試點探索階段,未來,安徽在水權交易改革上還有很大空間。
今後,在安徽,像蚌埠、霍山組建的水投公司,可能會越來越多,成為水利投融資的“生力軍”。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各地要通過專門組建水投公司或整合政府相關投融資平臺等方式,抓緊會同相關部門謀劃研究水利投融資公司搭建模式,原則上每個市、每個縣都要有自己的水利投融資平臺。
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説,我們要準確把握時代之變,更要科學應變,跟上新時代發展步伐,堅持兩手發力,多輪驅動,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模式,更多運用市場手段和金融工具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進安徽水利高品質發展。(安徽日報記者 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