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點擊文明 文明湖北

紮根荊楚大地,調研荊楚非遺:武漢紡織大學學子開啟文化外譯之旅

來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 | 作者: | 時間: 2023-07-13 | 責編: 姜穎

近日,武漢紡織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習”之路實踐團赴武漢市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和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聆聽著長江邊的非遺故事,與留學生、傳承人們交流互鑒,調研走訪荊楚文化外譯,開啟了一場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的精神之旅。

科學規劃,系統推進,以調查研究之風引領社會實踐新風尚

荊楚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荊楚文化繼承了許多商周文化特點,源遠流長,精華薈萃,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極高的文化價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際,實踐團成員準確把握調查研究的科學原則,通過前期的文獻閱讀和資料整理,結合傳統文學、傳統戲劇、傳統音樂等領域,歸納了一批荊楚文化重點關鍵詞,確定了本次調研主題和實際工作開展的切入點。通過與本校十余名國際學生進行預訪談,團隊充分認識到科學完善的訪談提綱對調研成果精準度的重要作用,並就訪談對象的確定、訪談提綱的制定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修訂。

紮根大地,履踐致遠,立足專業探尋璀璨荊楚文化外譯策略

在武漢市博物館,實踐團成員從歷代荊楚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傳統圖樣和各類民間故事中探尋荊楚文化內涵,感受荊楚文化魅力。實踐團成員通過現場觀察、實地走訪、隨機訪談和問卷調查等形式,圍繞荊楚文化外譯在各年齡階段、文化層次、不同國籍、不同職業的人群中的傳播度、知曉度、認可度和滿意度等展開調研,同學們紛紛表示深受啟發、收穫頗豐。

在湖北省博物館,通過“楚國八百年”“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展廳”等專題展覽,實踐團成員認真觀察以前只能在新聞和圖片中看到的文物,仔細記錄每個展區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獨特文化故事,精細研讀每個展區的英文翻譯,將自身專業優勢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大學生的視角探尋荊楚文化外譯現狀。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研學互鑒中延續精神血脈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辦公室副主任程琛,與實踐團同學們互動交流。程琛向同學們娓娓道來近年國家層面主辦的荊楚文化和荊楚非遺走出國門展覽活動,詳細介紹了傳統漆器製品由禮天之器到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生活用品的回歸理性和市場轉型,科學詮釋了作為多元文化相互激蕩、彼此融合的産物——武漢碼頭文化對荊楚文化和荊楚非遺傳播的促進作用,深入淺出地用“硬核幹貨”連接文化和受眾。她表示非遺文化早已在百姓生活中根深蒂固,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荊楚文化和荊楚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將傳統技法與現當代人的價值觀緊密相連,荊楚文化和荊楚非遺外譯在傳統手藝與國外民俗的“東學西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交流體驗,有助於荊楚文化和荊楚非遺走出湖北、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讓各國朋友們接納、接受和認同。

在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中心主任葉紅光教授向實踐團同學們介紹了荊楚紡織非遺的現狀、傳承譜係的建立和對外交流的反響與成果,對外國語學院的同學們能夠關注荊楚文化和非遺的外譯表示讚賞。葉紅光表示,荊楚非遺是荊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技藝現代價值觀的表達,其內涵不僅包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將“撫夷屬夏”的開放包容精神、“上下求索”的銳意進取精神、“深固難徙”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精神譜係賦予其中。荊楚非遺的外譯對荊楚文化的國際傳播具有長遠意義,希望外國語學院的同學們專心於此,專注於此,為荊楚文化的對外傳播貢獻自己的力量。非遺社團指導老師郎麗為實踐團同學進行了展廳講解。

多點發力多維延伸,做到既“走出去”又“走進去”

研“習”之路實踐團隊員們與非遺傳承人採取座談研討、問卷調查等方式,對荊楚文化走出去開展了深入調研。國際留學生和非遺傳承人積極建言獻策,並就“文化外譯難點”“荊楚文化如何融入世界文化生態圈”等議題進行討論,現場氣氛熱烈、精彩不斷。傳承人向實踐隊員們介紹了各自的傳承項目,與國際學生一起體驗荊楚非遺挑花。漢秀傳承人王芳表示,文化因交流而豐富,因交融而多彩,很高興有這麼多年輕的大學生喜歡我們的非遺項目,也希望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力量為荊楚文化和荊楚非遺的傳播貢獻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認可非遺、支援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在這場文化外譯之旅中,武漢紡織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習”之路實踐團立足專業、情係使命,為傳統楚文化找到當代發聲的方式,相信在與楚風楚韻攜手同行的道路上,前方會有更多驚喜等待著我們探索。(通訊員 姜軍 趙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