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趙永成:平凡事做到極致就是非凡

來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 | 作者: | 時間: 2023-07-07 | 責編: 肖舒雲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烏溪河畔、205國道旁,煙雨籠罩著涇川,山泉洗滌著草檀,中國宣紙文化園坐落於此。春去秋來,寒來暑往,草檀歷經風霜雨雪、歲月淘洗和108道工序,百煉成紙。在這108道工序中,58歲的趙永成三十六年如一日,堅守在曬紙第一線。

回憶往昔,宣紙寄情

作為本地人,趙永成的家住在離宣紙廠不遠的一個小山村裏。他的父母農閒時會到宣紙原料加工基地幫忙,從小時候起向他灌輸的宣紙的文化價值與意義,早已融進了他的血液,刻進了他的骨子裏。這就是趙永成從小與宣紙結下來的淵源。宣紙,悄無聲息在他心裏撒下了種子。

1987年,22歲的趙永成正式進入宣紙廠成為一名曬紙工。“我們當時學宣紙技藝沒有書本資料參考,只能靠師傅的言傳身教,加上自己的悟性,反覆地練反覆地嘗試。”那時候每月都有繁重的生産任務,“剛開始師傅對我們的要求很嚴,壓力挺大,也曾動搖過,但後來發現再找一份工作也挺難,就慢慢堅持下來了。”這顆種子,在趙永成的堅定下破土而出,在日復一日地堅守下長成了參天大樹。

心酸過往,匠心傳承

成為父親後,趙永成經常在廠里加班加點,長時間不能回家對於趙永成來説已是常態。“六十度的高溫車間和每天高強度的工作量,長年累月下來整個人精神看上去非常差。記得有一次回家以後孩子都不認識我,見到我還一個勁地往他母親身後躲,當時覺得挺對不起他。”説到這,趙永成眼泛淚光。

從事曬紙工作幾十載,趙永成對曬紙工序已駕輕就熟。從宣紙的一角開始,運用巧勁和常年練習形成的肌肉記憶,不留破損地把濕紙一張張揭下來,借助松針刷讓紙平整地與“火墻”貼合,利用恒溫烘乾。“來幹這一行,第一個要有吃苦耐勞的思想準備,第二個是要心細如發。宣紙很薄,最多的時候一塊紙帖有六百多張紙,如果靜不下心是無法在規定時間達到品質要求的。”初到宣紙廠的趙永成很急躁,曬紙對工人的要求鍛鍊了他的耐心,讓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遇事會少幾分衝動。趙永成堅持三十多年取得的一系列榮譽和成就,就是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沉澱出來的。從動作生疏的學徒到技藝精湛的老師傅,春去秋來,不變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傳承的是千年不絕的古老技藝。

趙永成正在烘乾車間裏曬紙。雷訊供圖

榮譽滿載,初心不忘

從業以來,趙永成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工藝美術師”稱號,並當選為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手。榮譽加身,但趙永成依舊沒有停止學習,仔細研究宣紙製作從原材料到成品的每一個環節,讓客戶信服。“我每天晚上回家還要根據平時積累的經驗和書上的知識反思,發現新的問題。”有更多的人通過他關注宣紙,趙永成會感到自己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這也是多年來激勵他堅持下來的理由。

2003年,趙永成當選為安徽省第十屆人大代表,積極為宣紙古法技藝的傳承建言獻策。趙永成認為,青年人如果想從事宣紙行業,首先要願意了解宣紙、産生興趣,如果要真正投入這個行業,必須對宣紙文化産生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他希望有年輕人願意延續這份千年技藝,也一直盡己所能將這一技藝傳承下去,借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宣紙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

把平凡的事做到極致就是非凡。三十六年來,趙永成始終堅守在宣紙生産第一線,在平凡的崗位上追求完美和極致,成為工廠裏曬紙工的突出代表。年過半百,趙永成每天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行走在六十度的高溫車間,重復著一樣的動作,無論凜冬還是酷暑,揮汗如雨是常態,吃苦耐勞是狀態,咬牙堅持是心態。退休以後,趙永成打算繼續堅守在宣紙行業,“我也收到很多博物館、紀念館的邀請,我認為我還是要發揮餘熱,為宣紙文化的發展做一點自己的貢獻。”

趙永成正在分享退休之後的打算。李帥帥攝

宣紙,融入了文化的韻味,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每一張宣紙都歷經磨難,每一張宣紙都令人心生敬意。平凡的樹皮稻草歷經日月光華、千錘百煉,成為宣紙,過程看似簡單,實則不凡。一刀宣紙,有著讓人著迷的低調奢華,藏上數年,淡去了火氣,收斂了鋒芒,變得從容。正如三十六年如一日的趙永成,曬紙數年,褪去了浮躁,練就了超出常人的毅力與耐心,成就了非凡的宣紙和自己。(潘書培 陳曉宇 通訊員 車峰 洪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