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點擊文明 文明江西

讓殘疾人也擁有精彩人生——江西基層助殘幫扶見聞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 時間: 2023-06-28 | 責編: 王丹妮

六月的江西已有些炎熱。在離家不到百米的江西美源艾草種植有限責任公司生産車間裏,溫根平用殘缺的手臂夾著塑膠鏟將生産好的艾絨裝袋,他一年能賺3萬多元。而在這家企業,28名長期員工中有18名殘疾人。

這是江西助殘幫扶諸多成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江西圍繞殘疾人就業增收、康復救助、創業培訓等重點領域,不斷完善政策保障,確保廣大殘疾人共建共用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特色産業,讓農村殘疾人就近就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在農村地區,卻有一些因肢體殘疾“出不去”“走不遠”的人。

在新餘市姚圩鎮南河村,溫林生和劉青蘭夫妻因肢體殘疾喪失部分勞動能力,一度只能依靠吃低保為生。“如今在艾草廠上班年收入4萬元,去年家裏蓋了新房,添了冰箱、彩電。”57歲的溫林生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

給他們夫妻帶來轉機的是溫小根,他也是一名殘疾人。2018年,看好“艾”市場的溫小根返鄉創業,成立江西美源艾草種植有限責任公司,在村裏流轉了600畝土地種植艾草。這幾年,在“陽光助殘基地”、鄉村振興項目的幫扶下,帶動周邊500多名村民就業增收。

“我趕上了鄉村振興發展的好機遇,希望能帶動更多殘疾人投身家鄉建設。”已是南河村黨支部書記的溫小根如今有了更大的目標,他要幫助鎮裏打造艾草小鎮,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就業。

江西省殘聯教育就業處處長賴建寧説,江西各級殘聯5年來已投入1億元資金扶持建設“陽光助殘基地”2348個,安置殘疾人1.16萬人次,輻射帶動殘疾人家庭1.1萬戶。

康復救助,為“星星”家庭點燈

孤獨症兒童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每個工作日的下午,6歲的旺仔(化名)都會被媽媽小董從幼兒園接到一個特殊課堂學習。如果幸運的話,來自“星星”的他明年有望進入普通小學就讀。

“旺仔3歲的時候被發現異常,不會回應外界呼喚,更別提叫爸爸媽媽了。”小董説,他們經醫院推薦來到本地一家康復機構,經過半年訓練,孩子會叫爸爸媽媽了,“我們這才有了希望,也許旺仔也能正常生活”。

張蘭(化名)是景德鎮市一家孤獨症康復訓練中心的創始人,也是一名孤獨症患者的家屬。“我孫女也患有孤獨症,如今12歲了,能正常上學,鋼琴還過了9級。”張蘭深知這一疾病給家庭帶來的痛苦,也了解儘早干預、持續干預對孩子未來的重要性,創辦這家機構的初衷,就是想給這些孩子和家庭點亮希望之燈。

“0至6歲的孤獨症患兒,我們會為其申請每年每人1.5萬元的康復救助補助。”張蘭告訴記者,機構自2014年開辦以來,已為超500名孤獨症患兒提供過康復干預服務,每年都有孩子順利進入普通小學就讀。

一名孤獨症兒童正在接受康復干預服務。新華社記者 袁慧晶 攝

江西自2018年啟動實施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以來,已投入3.5億余元為37533名殘疾兒童提供康復救助。

創業培訓,發揮特長“綻芳華”

“生活在這個年代很幸福,我希望更多人特別是殘疾人能穿上我做的服裝在舞臺上展現風采。”因車禍導致右腿高位截肢的丁智青説,她的夢想是設計出各個民族的舞蹈服飾,如今她正朝著夢想前進。

丁智青正展示她設計的民族舞蹈服飾。新華社記者 袁慧晶 攝

2019年,作為鷹潭市“殘疾人創業孵化基地”之一的江西省戀之舞文化産業有限公司,在政府和殘聯的牽線下找到了丁智青,提供資金、場地支援她開辦了一家文化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目前已吸納30余名殘疾人就業,年營業額約500萬元。

正在追夢的不僅是丁智青。35歲的聾啞人琚志軍是江西中鼎金屬工藝有限公司組裝車間公認的“好眼力”。“在培訓過程中,我們發現他觀察力很強,做事細緻,組裝産品質檢通過率極高。”公司副總經理黃寬説,企業引導和支援殘障人士結合自身特長學習技藝,建立了全鏈條就業服務體系,幫助有條件的殘障人士實現就業創業夢想。

“希望殘疾人通過培訓不僅能獲得穩定的工作,更能在工作崗位上收穫自信、發揮所長。”江西省殘疾人就業創業與康復服務中心副主任崔可斌説,目前,江西年培訓殘疾人1.4萬人次以上,已建立“以市場為導向、殘疾人就業機構為主體、大中專院校培訓基地為補充”的培養機制,培養殘疾人高端技能人才。(記者袁慧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