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程連昆,1947年出生於阜陽市。1978年畢業于阜陽師範學院藝術系,曾在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創作室、中國美協基金會城市雕塑研究班學習。安徽建築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家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委員,安徽省雕塑協會會長,安徽省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同時,享受安徽省政府專家津貼,安徽省第八、九、十、十一屆政協委員。雕塑《村娃》獲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情深》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弈》《榮譽的基礎》《球之戀》分別入選第一、二、三屆中國體育美術展覽。
即使是在阜陽本地,也很少有人知道,阜陽大戲院門前的《騰飛》,北三角遊園的《蓬勃》,清潁公園的《枕頭饃》,城南廉政公園的《清風鼎》及歷代清官群雕,城鄉規劃展示館廣場前雕塑,博物館序廳群雕,高鐵西站廣場上的《龍虎尊》,潁州西湖新近完成的《西湖泛舟》及《千古高風》……這些雕塑作品的設計與製作,均出自於雕塑家程連昆之手。
雕塑之路始於家鄉
程連昆在雕塑藝術的道路上已經走了半個多世紀。但回望來時路,他的雕塑藝術之路,是發端于家鄉阜陽。
“走上雕塑藝術之路,與家鄉的兩個條件密不可分。”程連昆説,一個是泉河岸邊的黃膠泥,一個是阜陽大量的民間雕塑、寺廟雕塑等對他的影響和熏陶。
1953年程連昆在阜陽與母親(中)弟弟程連仲(右)合影
程連昆(後排左三)1969年在阜陽籌辦“井岡山展覽”時與同事在西城河留影,前排左起:徐龍洋、肖玉磊、邵國培、王愛華。後排左起:張良勳、程連仲、程連昆、劉繼潮、吳若倩
1947年,阜城貢院街12號誕下一對雙胞胎,就是程連昆、程連仲兄弟。彼時程家家境殷實,程連昆兄弟的母親是大家閨秀出身,尤擅繪畫,解放後她又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兄弟倆受母親影響頗深,時常跟著學畫。
程連昆兄弟小時候個性活潑,好奇貪玩,從記事起,奶奶就經常帶著弟兄倆到阜城北關東順河老街太姥家玩。東順河老街緊靠泉河大堤,在大堤上有土窯數座,燒制瓦罐、大盆等生活類陶瓷。這些土窯,也順帶著燒制了一些兒童玩具陶范(模具),兒童玩具上刻有民間裝飾浮雕形象,如包公、孫悟空、穆桂英等人物形象,有時還有小鳥、小魚等動物形象。
泉河內的黃膠泥,係從上游經河水帶來的大顆粒泥土,在河中一層層沉澱,最終形成細土分佈在河床底部或岸邊淺水區。這種黃膠泥雜質少,粘性大,可塑形性較好,而且顏色漂亮,是燒制生活類或是玩具類陶瓷的上佳原料。於是,兄弟倆就在這些兒童玩具陶范裏塞上泉河岸邊的黃膠泥,做出來的黃膠泥玩具好玩又好看,兄弟倆成就感十足。家中的表叔們看他們喜歡這個,也送了他倆不少兒童玩具陶范,兄弟倆也時常在家中製造這種兒童玩具,大大小小擺了幾屋子。
此外,兩人的生活環境也給他們帶來雕塑藝術方面的熏陶。他們程家老宅正對著老貢院的大門,貢院門前的一對大石獅和門樓裏的石鼓,至今讓程連昆印象深刻。“石鼓四面,有兩面一樣,另外兩面一個是丹鳳朝陽,一個是鯉魚跳龍門。”程連昆説,不僅雕刻精美,之後去過許多地方,他都沒見過相似的圖案。此外,貢院街、附近寺廟裏的那些雕梁畫棟,也深深印在他的腦海裏。
燒制陶瓷,其實是雕塑藝術的一種。漸漸地,程連昆兄弟喜歡上了雕塑。
兩人十多歲了,已經不再滿足於用小小的陶范來做玩具,他們開始在家對照雜誌上的圖片做雕塑(臨摩雕塑),如潘鶴先生的《艱苦歲月》《省港大罷工》、四川美院的《收租院群雕》等。
真正讓兄弟倆走上雕塑藝術之路的,是1970年後,兩人到界首工藝美術陶瓷廠做出口陶瓷。
1968年,弟弟程連仲已經從阜陽師範學校畢業,分配到行流四九小學當老師,學校靠近沙潁河,程連仲在課餘經常從河中取黃膠泥,繼續創作雕塑作品;程連昆則是在阜陽袁寨公社臨潁大隊後臺子生産隊工作。
1970年,阜陽要舉辦紀念井岡山會師展覽,兄弟兩人被抽調從事這項工作。被抽去的老師有很多,程連仲在工作之餘,常用黃膠泥捏出其他老師繪出的圖案,惟妙惟肖,深得老師們的喜歡。
一天,地委宣傳部副部長鐘音到展館檢查工作,看到了這些泥塑作品,就問程連仲:“你能捏出牛、馬之類的動物作品嗎?”程連仲説:“能,我和哥哥都可以。”鐘音很高興:“國家目前非常需要外匯,我給你們寫封介紹信,你們到界首工藝美術陶瓷廠去做工藝美術設計,燒制出的陶瓷可以出口賺外匯。”
就這樣,程連仲先行來到界首工藝美術陶瓷廠從事設計創作,先後做出“唐馬”“隋牛”等,與該廠生産的其他陶瓷工藝品出口,賺取了大量外匯。這個過程有八九年。其間,程連昆也是有時間就來到這個廠,和弟弟一道從事設計創作。1975年至1978年在安師大阜陽分校藝術系上學期間,同樣如此。1978年,程連昆的畢業創作作品就是雕塑《李時珍》,後在《安徽日報》發表。
程連昆、程連仲兄弟二人共同走過的雕塑藝術之路和人生之路,至在界首工藝美術陶瓷廠的工作結束後,出現了不同的拐點。
1979年,程連仲進入浙江美院學習,後調入阜陽地區輕工業局(手管局,當時手工業管理局的簡稱);1988年調入安徽省工藝美術進出口公司任樣品宣傳科科長及計劃科科長,他帶著工藝作品到日本等地展銷;1992年受德國漢諾威美術家學會負責人邀請,赴德國做訪問學者,隨後拿到在德永久居住權,在德國待了20多年,其間一直從事雕塑創作;後來,程連仲回國,任海南雕塑藝術研究院院長、旅瓊藝術家協會常務副會長,由其設計創作的“海南旗樓老街”等系列表現海南風土人情的雕塑作品,深獲好評。
而程連昆從安師大阜陽分校畢業後,于1978年分配至合肥市長豐縣吳山廟中學當老師。
1978年秋季,程連昆到吳山廟中學報到的時候,隨身帶了幾件笨重的行李:那是用兩蛇皮袋裝著的取自於泉河的黃膠泥,還有一套泥塑工具。在第一學期的工作之餘,他創作出了雕塑作品《絲綢之路》《豐收》等。
寒假的一天,大雪紛飛,程連昆扛著自己的雕塑作品《絲綢之路》,渾身濕漉漉地來到省美協,希望參加當年全國美展。省美協負責人張髮根很感動,不過張髮根告訴他,安徽省參加全國美展銅陵評審已經結束,還有一個華東地區上海評審,你先把作品送到省博物館,如果能通過評審,我們可以借調你到省博物館工作,與其他老師一道,參與全國美展安徽區創作。
1979年春季,程連昆正式接到《絲綢之路》入圍全國美展通知,同年,他借調至安徽省博物館工作。並且,利用省美協發的100元創作經費,他一路來到浙江美院,和當時正在該院進修學習的弟弟程連仲同吃同住,一個月的時間裏,了解了雕塑作品的正規製作方法和過程;1980年進入合肥市輕工業局下屬合肥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安徽省烈士陵園籌備中的雕像創作工作,獲600元獎勵。他利用這筆資金進入中央美院雕塑創作室進修,前後一年時間潛心學習,使他的雕塑技藝從“野路子”到“登堂入室”。
“大匠之道”孜孜以求
“大匠”,是指學藝上有大成就而為眾人所崇敬的人。自雕塑技藝更上一層樓之後,成為一名“大匠”,成為程連昆孜孜以求的目標。
以在中央美院學習期間創作《村娃》為例,程連昆在居所附近的幼兒園觀察了十幾天,把孩子們的神態一一熟記在心,創作腹稿;在創作過程中,大理石過於堅硬,砂輪打磨大理石時,砂輪一滑,飛速旋轉的砂輪把他的右膝蓋打破,露出骨頭,他只簡單地包紮一下便繼續創作。作品《村娃》出來後,整體造型飽滿,透露出濃郁的阜陽民間傳統文化的痕跡。“娃娃原型取自阜陽農村的娃娃特質,很接地氣,娃娃滿面笑容反映了改革開放後阜陽農村的變化。”程連昆説。隨後,《村娃》成為第六屆全國美展安徽省唯一入選並獲優秀作品獎的雕塑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列為優秀作品收藏。
1982年,程連昆從中央美院結業返回合肥,當時合肥市成立雕塑領導小組辦公室,合肥市分管園林建設及城市雕塑工作的一位副市長,指定程連昆為合肥市環城公園大西門設計第一件城市雕塑,題材為獅子。
“起初我考慮的設計方案是做一對傳統‘門蹲獅’,但大西門處兩側放置獅子的空間一邊大一邊小,無法佈局。”經與那位副市長數次溝通,最終確定,做一尊“醒獅”,設計方案為一半蹲獅子,即前腿撐起,後腿蹲坐,獅眼與獅口微張,好像剛醒,正在打哈欠,象徵改革開放初期中華民族各項事業“初醒待發”的狀態。
隨後,程連昆每天帶一塊黃膠泥,到合肥逍遙津公園看獅子神態,進行初步寫生,連續做了5個獅子頭像。等《醒獅》小稿完成,已經到了1982年底,程連昆又奔赴浙江美院請擅長做動物雕塑的傅維安老師指導修正、深化提高後,確定設計方案。1983年初進行泥塑放大,5月份放大完成,進行澆築。受當時經濟條件所限,“醒獅”由水泥材質構成。
“由於水泥太重,我擔心獅子前兩條腿撐不住,在水泥澆築時,我拉了兩板車木盒子塞進獅子肚子裏;為了不産生斷痕,水泥澆築不能中斷,當天淩晨2點,我拉著一條草席就睡在水泥澆築現場,當時一條一巴掌長的蜈蚣已經爬到我的身邊,被眼尖的澆築人員看到,他一鏟子就把蜈蚣甩進水泥裏,並被澆築在了《醒獅》身上。”為了確保獅尾的堅固,他又指導工人在獅子尾部加了一根直徑2釐米的螺紋鋼。這件雕塑成為那個時代合肥人的“打卡地”,好評如潮。歷經風雨40年,《醒獅》仍穩穩地矗立在合肥“大西門”。
《醒獅》成為環城公園著名景觀後,合肥市又邀請他在五里墩立交橋創作5組11件作品。
2000年,上海浦東工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領導會同當地園林景觀人員專程赴合肥,邀請程連昆為上海浦東外環線設計製作動物雕塑群,歷時十年,程連昆圓滿完成了任務。2010年在上海浦東舉辦世博會,在世博軸上需要創作五件雕塑作品,受邀的兩位雕塑家,一位來自於德國,一位就是程連昆。
創作世博軸雕塑期間,程連昆實地走訪了雕塑安置地——上海紡織廠舊址、上鋼三廠,翻閱了大量上海文化、世博主題的相關資料,他將活躍的創作思想、嚴謹的造型功底、真切的生活感受以及對表現形象的深刻理解,融合到雕塑的創作中,以紮實的造型手藝和開闊的胸襟及豐厚的學識,對雕塑作品進行感覺的創作,再進行理性的推敲和修改,最終創作出生動而貼合主題的作品。
“前後三個月,我總共做了20多個設計方案。”程連昆介紹,一接到邀標,他便立即根據上海浦東公司的要求著手設計相關方案。期間,根據該公司的要求,他又對設計方案進行了部分修改,最後才基本確定了設計方案。
雕塑《融》採用現代雕塑手法,生動地塑造了鐵水流出鋼包凝聚成鋼錠的瞬間,它喚起人們對上鋼三廠的回憶,並告訴人們這裡曾經是生産鋼鐵的地方,同時也體現了改革開放對上海發展産生的巨大影響。該雕塑位於鋼鐵工人的居住區,因此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人文基礎,與環境關係密切;《金梭和銀梭》採取線面結合的方式,日月如梭、青春如歌,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金梭和銀梭》秀出了美好的城市,也秀出了希望和理想。該作品位於上海紡織廠舊址,正是與城市發展和人民生産相呼應而創作的。該雕塑線面結合造型簡潔,設計通透空間感強烈,採用現代設計語言和金屬材料製作完成,具有詩一般的意境和鮮明的時代感。該雕塑可坐、可躺,很好地與人民生活相結合,具有很好的親和力,體現了時代和城市發展。
當程連昆完成4件作品的時候,那位德國雕塑大師還未完成一件;正是由於程連昆對世博會舉辦地——上海浦東的深入走訪,並將獲得的深刻理解融入雕塑創作。最終,上海世博軸的五件作品,全部由程連昆完成。
北京、大慶等城市也屹立著他的作品,《熱土》成為大慶市標誌性雕塑。雕塑《四時君子》入選城市雕塑作品展,並永久陳列于北京東四環迎賓大道上。
春風化雨桃李芬芳
從風格上看,程連昆的雕塑在具象寫實與抽象觀念,象徵與重組之間尋找著一種藝術表現的邏輯;從材料上看,運用的材料與工藝是多樣性的,不僅有石材、鑄銅等傳統性材料,同時,他還極大地發揮出諸如鋼板、彩漆、不銹鋼、鏨金工藝等闡發材料特質的工藝手法;從維度上看,程連昆無論是架上雕塑還是戶外雕塑,均在空間體量把握上強調與空間維度的適合性,他的小型雕塑具有相當的視覺張力,可謂是“小器大象”,也就是説這類雕塑同樣可以放大,甚至可以安置於戶外空間;他的戶外雕塑,體量與造型之間也絕非是“大器小象”,而是在空間與環境、體量與比例之間做到了恰當地把握,形成了具有強烈視覺引導性的公共藝術。
“程連昆的作品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他一直在追尋公共意識與個體意志,全球意識與本土情結之間的連接點,以求藝術語言的共通性與個性之間相聯繫、相適應、相推進的新的藝術狀態。”中國雕塑執行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藝術史論家宋偉光評價。
宋偉光認為,程連昆的雕塑藝術顯現出中國現當代藝術轉型時期的特徵,其中有西方造型體系和當代觀念藝術的視覺方式,同時,他的視覺經驗中又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這是因為,他自幼生活在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安徽阜陽。淮河流域的文化,當地的風土人情,泉河岸邊所特有的黃膠泥等等,這一切都是浸潤他藝術情感、滋養藝術理想的養分。之後,當程連昆受到系統的學院體系的專業教育,自然又使得他的藝術水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的雕塑有機地將阜陽剪紙、潁上花鼓燈,以及彩陶、泥人等元素融入到具有公共空間和藝術個性的雕塑形態之中。程連昆的雕塑是觀念與現實的統一,是價值取向與審美認知的統一,是文化堅守與文化創新的統一。
1985年,程連昆調入安徽建築大學(當時為合工大建築分校)任教,2007年退休,隨後又被校方返聘,至2012年方正式退休。
在大學從教27年,他也時刻留意著雕塑這門藝術的傳承。在安徽建築大學裏,“雕塑”並不是一個單獨的專業,它只是“室外環境設計”專業中的一門課。即便如此,程連昆也是兢兢業業,把雕塑這門藝術的種子,播撒進數千學子的心田。
“我教授雕塑課,理論知識講的少,重實踐。更多的時間裏,我會領著學生們到我已經創作完成、或正在製作的雕塑作品現場,如合肥大西門《醒獅》、合肥五里墩立交橋《正負金字塔》、合肥中國非遺園入口景觀柱等處,告訴他們設計、製作、安裝全過程,細到泥塑怎麼做,模具如何翻制,效果怎麼處理,如何運輸安裝,景觀如何配合等等。”程連昆説,這讓學生們一畢業就有設計、製作雕塑作品的經驗。
春風化雨,桃李芬芳。數千心裏已經播撒上雕塑藝術種子的學子,將來會在城市景觀、雕塑設計等方面大顯身手,還有一部分學生成為“雕塑藝術”的忠實信徒。比如1995年畢業的學生劉開輝,在上學期間就對雕塑感興趣,畢業前在程連昆的工作室學習、工作長達一年,現任劉開渠紀念館館長,仍以雕塑為其專業,最近他的一件作品獲中國雕塑精品展一等獎;2000年畢業生張時來,現任安徽省鄉鎮振興研究院院長,在第二屆中國城市雕塑作品展上,與自己的老師程連昆合作《與時間賽跑》,獲優秀作品獎;他的另一件作品獲省雕協雕塑展三等獎;上海亦境公司合肥分公司老總朱報國,本科階段是程連昆的學生,一直從事風景園林建設,曾為皖南涇縣建設一系列景觀工程(含雕塑製作);2012年畢業的學生張松,畢業後一直追隨在程連昆的左右,從事雕塑設計,承擔了很多城市雕塑工程……
“一直到現在,我和幾名已經學有所成的學生還在不斷交流、謀劃,把雕塑文化融入到鄉村振興中。”程連昆説。
赤子之心情係桑梓
無論在外如何枝繁葉茂,程連昆始終不曾忘記,他的根在家鄉阜陽。時至今日,他仍是一口鄉音。
今年5月,程連昆專程趕回阜陽,展示他的新作《西湖泛舟》和《千古高風》,同時收集市民等各方對兩件作品的意見和建議。
大型圓雕《千古高風》,坐落在西湖景區北遊客服務中心廣場東南角,雕塑採取寫實手法,圓雕造像,兩位文壇巨星躍然湖畔,光彩照人,這既是對歐、蘇師生情深的讚美,也是對歐、蘇西湖情緣的頌揚;《西湖泛舟》位於西湖景區內市集小廣場處,主題表現的是歐陽修當年泛舟湖上,即興飲酒賦詩的情節,尤其是點綴其間的西湖書院、湖心亭,綠水逶迤,詩情畫意,互為映襯,酣暢淋漓,相得益彰,再現了歐陽修、蘇軾在潁州的歷史風貌。這兩件作品中運用創新技法:圓雕、高浮雕、浮雕、透雕等技法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描繪出潁州西湖的美景。
“歐陽修筆下的西湖盛景,再一次復原在今天的西湖湖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環境氛圍烘托得當。為潁州西湖、也為阜陽增添一座靚麗的文化標識,也體現雕塑創作者濃郁的家鄉情懷。是雕塑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博士、研究員(正高二級)翁飛評價。
“歐陽修和蘇軾,儒雅風流之士,氣宇軒昂,一身正氣,二人有師生之誼,曾先後任潁州知州,深孚眾望。其為官為政為文為詩,高風亮節,才華橫溢,聲聞於世,有口皆碑,為潁州留下寶貴的人文遺産,在此邀名家為其立像傳神,以喻當今後世,甚合民意。”“世人多知杭州西湖美,殊不知西湖雙璧,更有潁州西湖好。此作為重要文化地標,追溯潁州往昔,重現一段歷史,以浮雕樣式、畫卷面貌展現,日影下,盡顯中國繪畫和雕塑所擅長的線性美。煙波湖影襯托下,六一居士或撫琴或吟咏,而詩意樂感憑虛禦空,與之相得益彰,自成高雅意境。畫卷上中空圓洞,形如日月,令觀者浮想聯翩,猶圍棋佈眼,全盤皆活,此乃大家意匠。”中國美院和上海大學(上海美院)教授、博導,《辭海》《大辭海》美術分冊主編潘耀昌,也對以上兩件作品給予高度評價。
程連昆這兩件作品,早在去年11月份已經在提前謀劃,於今年4月9日完成。而在去年10月份,程連昆確診“外周體細胞淋巴瘤”,剛經過化療,他忍著身體不適,先後多次到潁州西湖實地考察,做了20多個設計方案。“阜陽雕塑,應該做歐蘇和劉锜。”程連昆説,創作這樣的文化雕像可以提升阜陽知名度,打造阜陽旅遊城市的文化名片。作為一名阜陽籍雕塑家,他責無旁貸。
此次在阜的一個多星期裏,程連昆還邀請阜陽媒體,和他一道走訪自己在阜陽的作品,以期在更大範圍內宣傳阜陽和阜陽的發展。
“《騰飛》是我在阜陽創作的第一件作品,也是阜陽第一座城市雕塑,完成于1985年。”在大戲院《騰飛》雕塑前,程連昆陷入回憶:1984年,改革開放沒多久,共青團阜陽市委把握時機,號召全市青少年為阜陽第一座雕塑《騰飛》捐款,當時不少青少年三分、五分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錢。他與弟弟程連仲,以及自己的一名學生,在二中禮堂做《騰飛》泥塑。那年冬天特別冷,模具都結冰,怕泥塑凍裂,他們在泥塑外部搭了個棚子,又用草袋把泥塑圍上。春季到來,程連昆幾人將石膏模具解構成幾十塊拉至安裝現場逐層組合,水泥澆灌。歷經近40年,《騰飛》中的一男一女兩名青年,依舊目視遠方,伸臂指引,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阜陽年輕人在事業、阜陽發展上勇往直前。
此後,北三角遊園的《蓬勃》,清潁公園的《枕頭饃》,城南廉政公園的《清風鼎》及歷代清官群雕,城鄉規劃展示館廣場前雕塑,博物館序廳群雕,高鐵西站廣場上的《龍虎尊》……一路走來,程連昆如數家珍,言語中透露出對家鄉阜陽的拳拳赤子之心。在數個解説現場,不少阜陽市民得知他們平時熟知的阜陽這些雕塑作品,竟是出自程連昆的手筆,不由連連讚嘆:“可敬的老人,阜陽的驕傲!”
“程連昆是一位出生於阜陽的著名雕塑家,擅長雕塑和繪畫。他以人物為主題的雕塑作品,既有嫺熟的寫實技巧和細節,又有抽象的意境表達,體現出他對形式和內容的平衡和高超的藝術把控力。他為家鄉阜陽創作了一批具有紀念性、主題性的雕塑作品,如《西湖泛舟》《騰飛》《劉锜順昌保衛戰》《千古高風》,融歷史文化與時代精神于一體,既有厚重的歷史感,又有潛心的創意創新,與古為新;不僅與週遭合宜,更注重與環境的對話與共生,得景隨形。這些作品很有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是他情係家鄉、為提升阜陽文化魅力和城市形象傾注的極大心血。”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風景園林係系主任、全國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授、博導王雲説。
“吹盡狂沙始到金。”阜陽籍雕塑家程連昆,定會在追尋“大匠之道”的路上越行越遠。(潘書培 儲繼明 攝影 戴文學)
程連昆主要雕塑作品:
《村娃》獲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情深》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
《球之戀》等分別入選第一、二、三屆中國體育美術展覽;
《四時君子》入選2003年北京美術國際雙年展、2006年獲安徽省政府獎;
《與時間賽跑》榮獲第三屆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展優秀設計方案獎;
《五環下的健兒》獲2008奧運景觀雕塑方案優秀獎、參加國際巡展;
《龍舞奧運》等獲中國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城市雕塑方案優秀獎、佳作獎,安徽省第二屆美術大展銀獎;
《向前!向前!向前!》入選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週年美術、書法作品展,獲安徽省特等獎;
上海世博大道景觀雕塑《佳音》獲安徽省政府社科二等獎;
2009年主持上海世博會主入口世博大道雕塑、昆山一號工程、合肥非物質文化遺産園等國家重點雕塑工程的設計、製作、安裝;
為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安徽省名人館、阜陽博物館、阜陽高鐵西站、廬江高鐵西站、溧陽天目湖大橋景觀、廬江名人館等多處創作完成雕塑作品多座;
2013年作為中國文化節走向華盛頓安徽周美術代表團團長,雕塑作品《劉銘傳》《龍舞奧運》由華盛頓市政收藏,《奧巴馬伕婦像》由白宮收藏。
程連昆簡歷:
1968-1970年,下放至阜陽袁寨公社臨潁大隊後臺子生産隊工作。
1970-1975年,先後招工至阜陽蘇屯糧站、阜陽三里灣糧食直屬庫任倉庫保管員。
1975-1978年,進入阜陽師範學院(當時為安徽師範大學阜陽分校)藝術系學習。
1978年畢業後,分配到合肥長豐縣吳山廟中學任教。
1979年春季,借調至安徽省博物館從事雕塑創作。
1981年進入中央美院雕塑創作室進修學習。1982年秋季,借調至合肥市城市雕塑領導小組辦公室從事雕塑創作。
1984年,調入安徽省城市雕塑辦公室從事雕塑創作。
1985年調入安徽建築大學(當時為合工大建築分校)任教,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