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明村鎮

福建省建寧縣:“黨建紅”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來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 | 作者: | 時間: 2023-05-10 | 責編: 姜穎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北部的黃坊鄉,距離縣城約十三公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也是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鬥的北面門戶和建寧的主要戰鬥陣地,當地留下了大量的紅色戰鬥遺址,紅色底蘊深厚。

近年來,黃坊鄉堅持“黨建引領紅色産業發展”總目標,大力推行“跨村聯建”黨建模式,依託現有紅色資源,由建寧縣黃坊鄉武調村、黃坊鄉將上村、黃坊鄉蘆嶺村聯合組建而成紅色研學黨總支,現有黨員132名,通過組織聯建、産業聯育、治理聯動,全力發展壯大鄉村特色産業,讓紅色資源在傳承賡續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組織聯合,發揮雁陣作用。成立紅色研學黨總支,選派省紀委下派駐村第一書記兼任黨總支書記,由相關村黨支部書記擔任黨總支委員,並安排鄉黨建辦人員擔任黨總支聯絡員。健全完善工作例會、值班值守、議事決策等工作制度,每月開展一次專題會,協商討論集體經濟發展、基層治理等重大問題,營造“大事共商、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議、難事共解”的濃厚氛圍。實行協調聯動攻堅制度,充分發揮黨建共同體的橋梁紐帶作用,探索“老帶新+強帶弱”抱團發展模式,各村黨支部書記帶班子成員,以“老帶新”的方式培養後備幹部。紅色引領,夯實發展基礎。逐步提升中央蘇區建寧保衛戰陳列館、將軍殿指揮部舊址、楊坡寨戰鬥遺址以及吳高群烈士墓等四處現場教學點黨建元素進行提升改造,建設紅色文化主題公園、鄉村文明廣場;對武調村早坑農耕文化體驗基地、將上村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蘆嶺村戶外軍事訓練基地等進行環境景觀提升改造。黨建聯創,強化龍頭帶動。組建紅色志願者聯盟,傾力打造黃坊紅色志願品牌。運用群眾出題、村級答題、聯動解題、綜合評議的“四步工作法”,將“居民需求清單”和“聯村總支派單”有機銜接,在全覆蓋多頻次入戶走訪基礎上,紅色研學黨總支梳理匯總民生問題清單,並制定精準解決問題的計劃和措施,盯緊不放、一抓到底,一一把問題燙平、把矛盾消解、把困難祛除,切實把實事辦到人民群眾的心坎上。

産業聯育,提升發展質效。立足資源稟賦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激活“紅色細胞”,打造“紅色産業”,不斷推動村民、村集體雙增收,盤活鄉村經濟。圍繞“紅色+”“研學+”發展主線,以將上村紅色資源核心,擴大帶動輻射面,整合武調鐵路安全教育基地、研學營地、將上小學、蘆嶺戶外軍事訓練基地、民宿等資源,提升研學培訓接待能力,積極引導村民開發特色民宿、農家樂、快遞物流、小商品經營等庭院經濟,打造悠閒旅遊和教育研學精品線路,促進全鄉旅遊産業提檔升級。帶動鄉村産業。“借”落戶企業之力,成立聯建村黨組織經濟合作社,採取“合作社+龍頭企業”模式,通過與福建讀行學堂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建寧縣盛金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和福建源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動發展紅色研學旅遊,花卉、百香果基地觀光采摘和迷迭香種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吸納周邊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助推鄉村建設。為滿足研學需要,深化資源配套,進一步提高村容村貌和旅遊接待能力,今年以來黃坊鄉聚焦鄉村振興建設工作,加快推進動車北站旅遊集散中心、集鎮庭院整治提升工程、集鎮二期風貌管控3.0版、集鎮道路“白改黑”項目、美化綠化工程、省級文明鄉鎮創建等,集鎮風貌顯著提升。

治理聯動,夯實基層基礎。立足於基層社會治理現狀,明晰治理需求,整合社會資源,突出網格優勢,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規範村級事務管理。持續開展黨建引領農村社會組織規範化管理工作,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制度,健全“三務”公開機制,完善重要事務報備制度,大力推行便民服務代辦制,組織鄉村幹部為群眾提供建房審批、社保辦理等“我來跑”代辦服務。依託新時代文明中心,廣泛開展聯村“最美庭院”“星級黨員戶”“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引領聯建村鄉風民風持續向善向上。深化網格基層治理。健全完善“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網格化工作機制,實行“六訪四問”工作機制,推動聯建村廣大黨員幹部走出家門、走進群眾,打通黨員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把基層黨建工作的觸角延伸至最小的社會單元,形成雙向互動、反應迅速的資訊傳遞“神經末梢”,實現形成“人在網中走、事在網中辦、網格全覆蓋、一網管全部”治理新常態,截至目前,聯建村黨員聯戶開展民事調解、便民代理等工作,解決“急難愁盼”問題30余件次。創新共建共治機制。探索推行群眾“全過程參與”共建共用機制,暢通群眾反映訴求、參與決策、加強監督渠道,建立“聯村黨組織-聯建村黨支部-黨員-村民”工作機制,引導群眾“全過程參與”村務管理和鄉村振興建設。探索推行矛盾糾紛區域化聯調聯解機制,設立聯村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建立民情調查分析機制,定期召開協調會,發揮聯村片區內五老、婦女、退伍軍人等各支隊伍力量和群團組織作用,聯動解決水源、林地等跨區域歷史遺留問題10余件次。(潘書培 通訊員 江代文 遊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