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明之星

“草根奇女”李蔡雲的剪紙人生

來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 | 作者: | 時間: 2023-04-14 | 責編: 姜穎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莊周夢蝶、漆圓八景、紅馬金刀、胡服騎射、毛遂自薦、梅開二度、負荊請罪、黃粱美夢……一個個折射古代歷史和蒙城文化的成語典故在安徽蒙城縣民間“奇女”李蔡雲普普通通的剪刀下,躍然紙上,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宛如一部部精彩的微電影,令人驚嘆不已。據悉,這位“才女”的剪紙作品已作為莊子故里文化的一種載體正在走出安徽,邁出中國、走向世界。

李蔡雲,安徽省蒙城縣人,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安徽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亳州市民間藝術協會理事,蒙城縣民間藝術協會副主席。2018年榮獲首屆“蒙城二院杯十佳”文藝工作者;2020年在全縣職工技能大賽(剪紙原創漆園八景)中榮獲一等獎,同時被授予蒙城縣五一勞動獎章;2022年受蒙城縣小澗鎮民間故事集作者侯影影之邀,創作了《紅馬金刀劉金定》剪紙作品用於故事集封面並由中國科學院文化出版社出版;2014年首屆安徽省民間工藝精品展,作品《踏雪》獲優秀獎;2015年作品《希望》在安徽畫廊舉辦的“莊子故里,逍遙蒙城,首屆蒙城縣傳統藝術作品展”上,榮獲精品獎。

耳濡目染,踏上“剪紙之路”

剪紅紙、貼窗花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一把小剪刀,幾張方形彩紙,就是年幼手工課裏快樂的源泉。剪紙,也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然而對於李蔡雲而言,剪紙不僅僅只是一門傳統藝術,還是她的人生夥伴。

“小時候,大伯經常剪一些小動物給我玩,那便是我學剪紙最初的啟蒙,後來經常看祖母剪窗花,剪刀在紅紙上游走,不一會兒,便看見一幅艷麗的‘囍’字,這也激起了我對剪紙的好奇和學習的慾望。”回憶起兒時的剪紙印象,李蔡雲的嘴角揚起了孩童般的俏皮。

李蔡雲的剪紙,一非祖傳,二非師承,僅是年幼時期偷師大伯和祖母的剪窗花,便無師自通般學會了剪紙。其中除了天賦以外,還有她日以繼夜地練習。

七八歲時,李蔡雲就大膽地拿起又笨重又危險的大剪子,開始動手剪小樹、剪小動物。“以前村裏經常演電影,一塊兒玩的姐妹們都去看,我不去,點著油燈在家練剪紙,有時候邊吃飯邊用筷子在地上畫,反正得空閒就畫就剪,那些廢棄的舊報紙都是我的寶貝。”功夫不負有心人,李蔡雲的心靈手巧和勤奮好學,使她很快就把一些傳統的窗花剪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慢慢地,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都成為她創作的素材,一件件精美的剪紙作品像“魔術”似的不斷從她手裏變幻出來。

每到年底,“八仙過海”“十二生肖”“雙喜臨門”“牡丹花開”以及各式各樣的茶壺、花瓶陶瓷等窗花作品,她都要剪出很多送人。

“在這方圓幾十里,她可是個剪紙名人,不管白事、紅事,誰家有事都找她幫忙,並且親戚托親戚也得找到她剪。前兩天我們村幼兒園開園時還邀請她了。”鄰居阿姨對她讚不絕口,“有一天我想剪個大紅喜字,但不喜歡平常那種方方正正的死板樣式,後來她就自己創新,剪了葵花盤裏包著大圓喜字,可漂亮了!”

“因為自己愛好這個,所以再苦也不覺得累,我白天在外面忙碌,晚上熬夜,不是畫就是剪,因為每完成一幅作品,我都感覺很快樂很幸福!”創作的激情使“知天命”的李蔡雲依然容光煥發,神采奕奕。

靈感助力,作品形象飽滿靈活

剪紙看似製作簡單,造型單純,卻需要作者的創作和構思。“要不是他支援幫助,我也不會創作這麼多作品,多虧了他。”談及她的丈夫李文軍,李蔡雲嫣然而笑。

“剪紙有自己的語言,可能形態會更誇張、更藝術化,它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而我老公是蒙城文化館的民間烙畫藝人,他在創作上也給我很大的幫助。”

李蔡雲的丈夫李文軍説,李蔡雲最喜歡聽民間故事,看電視時,別人看的都是故事情節,她注意的都是電視畫面裏的道具,看到好看的東西或圖案就急忙畫下來。“原先生活條件不好,現在女兒研究生畢業了,家裏條件也好了,以後多給她創造條件,帶她多到外面看看,拓寬視野,創作有靈感了,作品也就形象飽滿了,像成語典故作品,都是帶她看過雕塑後創作出來的。”

聽丈夫説到“靈感”,李蔡雲略顯激動:“每次只要靈感在,作品剪得就精緻生動,如果有事打擾,靈感的火花瞬間熄滅,作品不管怎麼修剪都難盡人意。”她説剪窗花時,感覺自己身臨其境在花園一樣,滿腦子都是花花草草;剪大雁時,她投入得如自己在飛翔一樣;剪典故時,她儼然就是故事的主人公。

李蔡雲説,靈感來了就當即畫下來,然後再一點一點用大剪刀掏著剪(沒有專用小剪子、刻刀等工具),閉著眼睛情不自禁在紙上“龍飛鳳舞”是她生活中不足為奇的精彩鏡頭。如今,在她的剪刀下,哪怕一片樹葉、一隻小鳥、一塊石頭,都是活靈活現充滿律動的小生命。一把剪刀,一張紅紙,手指翻飛,不一會兒,各種栩栩如生的鳥魚花蟲、人物風景等剪紙作品就躍然紙上。剪紙耗費時間和精力,李蔡雲卻覺得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

“剪耕不輟”,藝術創作日漸豐盈

很多人認為的剪紙,僅僅是一張紅紙,依樣剪樣,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剪紙是一門鏤空藝術,它從視覺上給人一種透空的感覺,也給人一種視覺享受,它也有自己的語言符號,比如水滴紋,祥雲紋、鋸齒紋……把這些語言符號運用到作品中去,就是一幅好的作品。”

狼峰霽雪

“我的剪紙來自民間,也來自生活,所以在我的剪紙中,有許多中國傳統的民俗元素。”構思細緻的造型,紋路、細節,人物衣服樣式等等,她自己都一一仔細設計。

“只要一有時間,就坐下來在紙上畫上各種各樣的圖案,開始練習剪紙。看到一張張紅紙經過加工變成一件件有鮮活生命的作品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疫情發生後,看到醫務人員不畏生死、衝向前線,李蔡雲就起稿,畫草圖,拿起了自己最熟悉的剪刀,通過剪紙的形式,助力“防疫”。“就是想通過剪紙呼籲大家‘防疫’‘抗疫’,為國家做貢獻!”李蔡雲説。

因為熱愛,所以鍾情,“幹任何事情都是喜歡,用心做才能幹出個樣子來”。

李蔡雲的剪紙藝術創作之路,充滿無盡的樂趣和收穫的喜悅。剪下的一沓沓精緻美觀的圖片,享受到的是一種常人無法體會的創作之快感,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而豐富多彩。

2020年在全縣職工技能大賽(剪紙原創漆園八景)中榮獲一等獎,“那年,我參加了蒙城電視臺首屆民間剪紙技藝電視表演賽,雖然獲得了‘一等獎’,但作品當時自己感覺還不是十分滿意”,指著其中一張剪紙照片,李蔡雲陷入回憶,“當時為了展示蒙城,比賽時我絞盡腦汁,設計了四幅寓意深刻的剪紙作品。後來,觀眾知道是我的剪紙後,好多人都跟我合影,還留了電話。”回想起比賽經歷,李蔡雲餘興未盡中略帶謙虛和遺憾,“我還錯過了很多次參賽機會呢。中國剪紙研究會邀我參賽,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前往。”

纍纍碩果凝聚著“奇女”的執著追求。李蔡雲十年如一日,用小小的剪刀剪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熟練地將剪紙技巧靈活運用,剪出了許多豐富多彩的作品。

目前,李蔡雲的剪紙作品已達800余幅。她説,剪紙不但陶冶了她的情操,也豐富了她的人生,她也從中收穫了很多,懂得了很多,生活越來越充實。

“我心中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再創作出二十四孝,結合當前‘啃老’現象、十二生肖、成語典故、民間民俗、婚禮婚慶等系列的剪紙作品,然後全部裝裱起來舉辦個‘蒙城民間藝術剪紙展’,把蒙城文化、莊子文化以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融入到剪紙藝術中。剪紙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一名剪紙愛好者,剪紙已經成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會努力保護傳承下去,堅持下去。”談起未來的打算,李蔡雲信心滿懷。

傳承好非遺文化,計劃培訓更多才人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人生的追求和奮鬥發展。為了夢想,李蔡雲現在已經著手準備,開始學習歷史知識和繪畫技術。她還準備將本縣和鄰縣的剪紙愛好者組織起來,成立剪紙研究會和俱樂部,讓更多的姐妹們掌握這門技藝,將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非遺進校園,讓學校成為充滿文化氣息的育人場所,不僅開闊青少年的視野,更能使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後繼有人”,具有深遠的意義和非凡的價值。青少年是民族未來的希望,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必然需要依靠這支生力軍。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一方面能夠讓孩子們認識非遺,走近非遺,了解非遺,在此基礎上,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逐漸生發自覺傳承優秀文化的意識;另一方面,非遺進校園,能夠提高青少年文化藝術素養,弘揚民族文化,更好地滿足我縣青少年的文化藝術需求。

李蔡雲創作的一些作品都是以蒙城民間民俗文化為主,比如“莊周夢蝶”“漆園八景”等民俗文化。她也在通過自己的剪紙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蒙城的文化。

目前,李蔡雲已在蒙城多所中小學兼職剪紙技術教學。

名師帶徒
尋找靈感喜出望外
嵇山夜月
李蔡雲正在創作

李蔡雲表示,剪紙是中國十大國粹之一,歷史悠久。這個活動不僅創新宣傳了蒙城非遺文化,還拓寬了非遺文化傳播的受眾渠道。同時,還增強了大家對莊子故里非遺保護與傳承重要性的認識,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希望以後有機會能走進更多社會團體或企事業單位,為非遺文化傳播提供更多廣闊平臺。”如今,每當揮舞起手中的剪刀,李蔡雲的內心格外有力量,因為她的人生,已與剪紙藝術緊密相連,創造更多嘆為觀“紙”的作品,培養更多的傳承人,是她孜孜不倦地追求。(潘書培 通訊員 楊寧 李恩鋒 張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