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明村鎮

江西共青城市澤泉鄉:探索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觀音橋樣板

來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 | 作者: 潘艷婷 況建 | 時間: 2023-04-12 | 責編: 姜穎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矛盾糾紛調解要提前了解多方的基本訴求和心理預期,再聯合派出所、司法所等多方一起座談、碰頭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堅持公平、公正原則”,江西共青城市澤泉鄉觀音橋村黨總支部書記袁家斌在分享糾紛調解經驗時説道。

共青城市觀音橋村流動人口、老年人口和村小組較多,距離城市近,特別是G532穿境而過,矛盾糾紛隨時出現,為強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該村創新探索“搭五橋、建五家”社會治理工作模式,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階段,先後有60余件矛盾糾紛被遏制在萌芽階段,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為澤泉鄉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提供了“觀音橋樣板”。

搭建解憂紓困“觀心橋”,創建溫暖之家

2020年,在觀音橋村二房袁、三房袁、五房袁與長塘村張家垅存在山界糾紛,涉及戶數270戶,村民要求施工方一次性補償1萬元每畝,施工方由於現實政策和基本條件,無法滿足,觀音橋村“兩委”主動調解,最後根據雙方實際情況,提出施工方補償3000元一畝,觀音橋村兜底2000元一畝妥善解決。

一枝一葉總關情,近年來,共青城市澤泉鄉觀音橋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竭力維護群眾利益。“每次遇到涉及民生類的矛盾糾紛我們一直都是密切關注,努力將矛盾糾紛調解和保障民生、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把糾紛調解轉變為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過程”。袁家斌説。

為了踐行“楓橋經驗”,觀音橋村始終堅持在源頭上“治心”,常態化定期開展對孤寡老人、重病、殘疾人和困難家庭等弱勢群體全面排摸,及時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要,及時幫助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實現預警在先、苗頭問題早消化。

搭建幫辦代辦“服務橋”,創建便民之家

觀音橋村退休幹部袁冬金是一名老支書,因為為人謙和,在村裏有一定威望成為一名專職調解員,主動承擔起村組的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發揮了矛盾化解的關鍵作用,主動到府調解矛盾糾紛100余起,“有問題就找他,他在,我們就放心。”這是群眾對袁冬金的評價。

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的信訪工作目標,觀音橋村依託有事好商量和信訪聯席會等平臺,堅持重心下移、關口前移,充分吸納一批老黨員、老幹部、老鄉賢作為好幫手,成立矛盾糾紛調解員隊伍,充實到信訪工作組,有效化解了一批婚姻家庭、損害賠償、徵地拆遷等方面的矛盾糾紛。同時率先將黨建服務嵌入網格,開展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行動、亮服務、亮成效“五亮”活動,落實網格員走訪制度,通過開門接訪、走村入戶、座談交流、談心談話、慰問走訪等方式,全方位掌握群眾思想動態和困難訴求。建立排查臺賬,及時將問題上交,確保各類問題和矛盾發現在前端、解決在萌芽。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成為觀音橋村創新“楓橋經驗”,就地化解基層矛盾,夯實治理的基層基礎的最主要經驗。

搭建興村惠民“致富橋”,創建幸福之家

“不是説村裏沒有事情,而是群眾有了糾紛矛盾,我們村幹部都會知道。”袁家斌説。有一次在開群眾會時,有村民提到,外出務工無法照顧家庭,疫情期間收入還沒保障。這一下村民們打開了“話匣子”,大吐外出務工的不快。村“兩委”牢牢把這件事記在心裏,開始在産業發展上想辦法,出思路,創新“黨建+鄉村振興”模式,搭建起“致富橋”,大力發展百畝茶葉園種植並深加工,盤活村集體閒置水面開展水産專業養殖,改造廢棄豬場轉型菌菇種植基地,開發高標準蛋雞養殖基地、引進智慧漁業和種牛養殖等。特色産業項目遍地開花,為村民務工就業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滿足了他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的美好願望,大大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激發了群眾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群眾中發現問題,解決發現的群眾問題是觀音橋村創新基層治理,探索推出幸福之家等基層治理品牌的根本保障。

搭建實幹擔當“追夢橋”,創建奮進之家

村裏經常有一些矛盾糾紛無法很好地破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法律知識的匱乏,觀音橋村深諳其道,為了更好地普及法律知識,爭取資金建設法律明白人廣場,建成以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心、志願服務中心、以及“廉政文化廣場”“法律明白人廣場”為一體的“三中心兩廣場”的陣地模式。

為了更好地提高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和法治環境。觀音橋村積極邀請司法所工作人員、專業律師等講授法律常識。同時以人民群眾法治需求為導向,大力實施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著力培養一支群眾身邊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隊伍,充分發揮其在宣傳政策法規、引導法律服務、化解矛盾糾紛、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示範引領作用,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法治動能。

“懂法的人多了,矛盾糾紛自然就少了。”袁家斌説。

搭建共用共治平安橋,創建和諧之家

堅持矛盾糾紛調解時滿足多方訴求,儘量讓每一個人都覺得公平、公正。2020年,觀音橋村71歲張某在撿柴過程中被採割倒下的樹木砸中不幸身亡,後張某家人與伐木公司、事發伐木工人多次協商未果後,觀音橋村及時介入,本著心結一個個解,難題一個個破的理念。充分了解事情原委和雙方意見,在了解情況的過程中,發現雙方均有和解意願,提出現場支付27萬元和分期支付32萬元賠償金的選擇方案。然而,和解過程並不順利,伐木工和承包方對於賠償金額劃分分歧較大。為破解難題,村“兩委”對雙方心理預期及分配條件進行充分分析,努力找尋利益平衡點,採取根據責任及家庭條件劃分賠償金額,最終,在相關部門、村組的不懈努力下,雙方當事人達成了和解協議。

基層治理“千條線”,為了在千頭萬緒中理出群眾的“離愁”,在探索中觀音橋村以市域社會治理網格為依託,建立網格黨組織+網格長+網格員的“1+1+N”的網格管理體系。堅持重點難點訴求“群眾面對面”等形式主動下沉一線,攻堅化解重點、難點訴求和矛盾。在此基礎上建立信訪聯席會開到家門口,集中梳理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和信訪突出問題,構建起群眾訴求解決機制的最後一環。

主動靠前服務,變等群眾“到府”提意見為主動“沉下去”解難題,近年來,觀音橋村以“矛盾在一線化解、訴求在一線解決”為切入點,堅持“一線工作法”,創新“搭五橋建五家”機制,保證群眾訴求得到及時回應,推動“楓橋經驗”在新時代新征程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潘艷婷 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