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3月8日一大早,位於雪峰山腹地的湖南省洞口縣長塘瑤族鄉下起了綿綿細雨,該鄉婦聯組織的志願服務小分隊行走在煙雨濛濛的山道上,她們此行的目的是看望慰問十三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兒媳的瑤鄉“好婆婆”,過一個不一樣的“女神節”。
大家口中的瑤鄉最美“好婆婆”叫陳米秀,今年70歲,是該鄉老艾坪村一名普通的瑤族婦女。
“她沒有力氣,每天像照顧小孩一樣。”
陳米秀的家位於半山腰上,陳舊的木板房裏乾淨而整潔。來到陳米秀家中時,身材瘦小、身形佝僂的陳米秀正準備照顧兒媳沈美玲起床。
據了解,陳米秀家有六口人,丈夫戴佐漢今年71歲,患有白內障嚴重影響視力,無法務工。兩個孫子正在上學,兒媳沈美玲癱瘓在床,全家依靠兒子戴程元常年在周邊打零工維持家用。
“她沒有力氣,每天就像照顧小孩一樣。”看到陌生人到來,靦腆的陳米秀有點手足無措。只見她熟練地扶起兒媳沈美玲,穿衣服、穿鞋、扶起身、推輪椅,一系列動作下來,身高不足一米四的陳米秀顯得有些吃力,大口喘著粗氣平復了很久。
除了每天繁重的農活,照顧意外癱瘓的兒媳便是陳米秀十餘年來最重要的事情。為兒媳洗澡、梳頭、按摩、喂飯、端尿盆……一個個重復而瑣細的動作,陳米秀勤勤懇懇,毫無怨言,一做就是十三年。
十三年來,陳米秀悉心照顧癱瘓兒媳,用堅持與溫暖深深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被村裏評為瑤鄉“好婆婆”。附近的村民們説,無論何時走進陳米秀家中,兒媳的床舖總是收拾得乾淨整潔無異味,十多年來,兒媳從未長過褥瘡、從未有過不適。
“嫁到我們家,她就是我們的女兒。”
“家庭底子薄,為了把孩子養大還欠下了外債。”隨行的村支部書記戴成根介紹,陳米秀和丈夫戴佐漢非常勤勞肯幹,經過多年的努力,生活也漸漸好了起來。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0年以來,在陳米秀的悉心操持下,兒子戴程元結婚了,小兩口子在廣東務工,不僅還清了外債,還養育了兩個健康可愛的孩子。“眼看好日子來了,誰知才過半年,美玲就發生了車禍。”説起這些,孱弱的陳米秀渾濁的雙眼流下了淚水。陳米秀説,為了給兒媳治病,剛有點起色的家庭又開始四處找親戚朋友借錢,生活重新跌入谷底。
2010年,沈美玲在一次騎車時不慎從自家屋前空坪堡坎摔下,頭部撞在石頭上,導致半身癱瘓,失去言語能力。“因家庭困難,縣級醫院醫療水準有限,美玲身體沒能痊癒。”每每想起這些傷心的過往,樸實的陳米秀內疚不已。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使這個原本困窘的家庭雪上加霜。
車禍發生後,正準備迎接新生活的沈美玲徹底灰心了。生活上不能自理,治療的痛苦、家庭的窘迫,讓沈美玲整日以淚洗面。
疾病中的沈美玲脾氣暴躁,稍不順心就罵人丟東西,瘦小的陳米秀只得傻站在一旁,不敢吱聲。“嫁到我們家,她就是我的女兒。”陳米秀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為了安撫沈美玲的情緒,陳米秀請求附近的親戚朋友都到家裏來陪美玲聊天,在大家的開導鼓勵下,沈美玲慢慢開始積極配合治療。等沈美玲平靜下來,陳米秀又像往常一樣喂飯、擦身、按摩手腳,重復著漸漸習慣的日常。
“只要我還能動,就會一直照顧她。”
“現在年紀大了,每次翻身、從床上挪到輪椅,都要在老伴、兒子或大孫子的幫助下。”陳米秀説,隨著年齡增長,自己的身體也一年不如一年,有點力不從心了。相比于120斤的沈美玲,陳米秀顯得格外瘦小,每次翻身或把嚴重癱瘓不能下床的媳婦搬到輪椅上,陳米秀好像都用盡了自己的“洪荒之力”。
近年來,為了就近照顧家庭,戴程元就在周邊打零工。家裏的農活全部壓在了老兩口肩上,除了種了自己的田地,陳米秀還種了本組其他村民的拋荒地,水稻、紅薯、玉米,喂豬、喂牛,她都沒有耽誤。要照顧兒媳又要兼顧農活,陳米秀像上了發條的鬧鐘,沒有停下來的時候。
“十多年來,一直是陳米秀在照顧她,我住在她家隔壁,經常能看到陳米秀推著兒媳曬太陽。”戴成根感慨地説,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陳米秀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她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尊親愛幼、互敬互愛、互幫互助的典範。
“對於這些困難家庭,我們每年都會安排一些公益性崗位,鼓勵他們把日子越過越好。”戴成根介紹,近年來,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惠及下,陳米秀的大孫子就讀于中國水電八局高級技工學校,通過在學校食堂勤工儉學,掙取生活費,大大減輕了家庭負擔。陳米秀家也成為村裏的定點幫扶對象,享受低保補貼,村裏也時常為她們送去糧油等慰問物資。
“只要我還能動,就會一直照顧她。”聊天的間隙,善良的陳米秀也停不下來,不時地用梳子為沈美玲整理頭髮、用雙手給沈美玲揉肩按摩,婆媳對視的瞬間,沈美玲露出了難得的笑容。陳米秀高興地説,兒媳也從一開始完全無法自理,到現在逐漸可以自主進食,氣色也越來越好,有時還能模糊地發出“婆婆好”的聲音。(謝定局 劉青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