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明之星

民間藝人張林泉:靜心創作悟人生

來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 | 作者: 王一婷 | 時間: 2023-01-30 | 責編: 姜穎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張林泉是江西共青城市的一位民間藝人,有一手將書法與筷子、竹子、火柴棒完美結合的絕活。張林泉説,硬筆書法是一門藝術,需要沉下心來,走進書法大家們的藝術意境中,慢慢品味每一筆的回鋒,體會每一劃的曲折,這樣作品才會有生氣,有韻味。

墨間漾雅韻 筆底走龍蛇

“第一次接觸書法是1979年,那一年我當兵,是警衛員,經常需要手寫一些東西,就對書法産生了興趣。”張林泉一邊展示著他的硬筆書法作品,一邊説道。1983年,退伍回家的張林泉分配到共青城建材廠做一名文書,當時的一些標準、規定都是手寫上墻,張林泉為此參加了龐中華全國硬筆書法培訓,正式開始了硬筆書法之路。

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積累,張林泉發現用不同的工具書寫的效果不同。他用鋼筆寫請柬,用火柴棒寫賀卡,創作或投稿的作品,他用吃飯的筷子書寫。張林泉的“筷子書”“火柴書”,與眾不同,吸取了硬筆書法中的“鋼”味,結合毛筆書法中的“柔”韻,形成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從他書寫的幾十幅作品來看,都具有“用墨凝重、立體感強、章法古樸”等特點,同時具有“拙中見巧,奇中顯秀”的風格。“寫喜事的請柬,字不能寫得太大,用鋼筆寫帶點魏、隸或正楷的味道,顯得精緻。用火柴棒寫賀卡,字能活躍、生動,鋼筆則不行。火柴棒大多是杉木做的、四方形的,吸墨,邊寫邊轉,有淡有濃,能寫出濃淡相宜的韻味。”張林泉説,之所以這麼多講究,是他多年的實踐總結。

張林泉有時也會用竹筆來進行創作,通過竹筆在紙面上的滑動,産生細線與粗線形成反差對比,有靈動與滯筆産生剛柔相濟的特點,也有快慢産生酣暢淋漓的視覺張力。通過不停地嘗試、不停地創作,各種書寫工具張林泉都應用自如,不僅樂此不疲、佳作頻出。有時他把字排成扇形,使其更具觀賞性;有時他把字用煙火熏,感覺霧氣縈繞,古色古香;有時把他把字形象化,有國畫寫意的意境。

化朽木為神奇 盡顯根藝之美

在張林泉的客廳裏,有一個根藝作品《牛》,此牛虎背,牛頭昂起,四蹄踏在“土地”之上,十分吸睛。“這是我2004年的作品,當時自己慢慢琢磨著,創作了一個月。”研究書法之餘,張林泉發現了枯木獨特的美,張林泉不斷將雕刻技法與藝術造型有機結合,推陳出新,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設計、選料、下刀、打磨等每一個步驟,用小小雕刻刀賦予朽木新的生命。

“大自然是神奇的,只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很不經意的東西就能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張林泉説,根藝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他經常在野外山林中或懸崖邊及溪流澗邊找尋枯木殘根,烏木、崖柏,稍加修飾打磨,都是一個絕佳的藝術作品。倚重自然,巧施技藝,這些作品的意境既抽象又具體,形神兼具,美輪美奐,具有很強的欣賞性和藝術性。

除了根藝,張林泉的果核雕刻也堪稱一絕。中國人稱“桃”為吉祥之物,寓意“平安招財,吉祥如意,祛病消災,祈福旺運。”民俗文化加上張林泉的刻藝,使他的桃刻作品搶手。一枚硬幣大小的桃核,經過佈局、雕刻、拋光等一系列工藝,小烏龜、小兔子、茶壺等“小作品”脫“核”而出,刻畫細膩逼真。核雕是民間微雕工藝,在較小的果核上表現出複雜的題材,要求雕刻者手法細緻入微。他的核雕作品,或打眼串串佩戴,或配以底座擺放,或加玻璃罩觀賞,或綴以流蘇作為配件及吊墜,只要有人喜歡,他都慷慨贈送。許多商人慕名而來,想購買他的作品,他都婉言謝絕。他認為自己嘔心瀝血之作,不是用金錢能衡量的。

雅韻慢賞 鬧中取靜

古人云,“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自古以來,觀賞石為眾多文人雅士所共賞,他們將其比喻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張林泉也不例外,在他的家中,還擺放著他尋覓的各種奇石。“這塊石頭是我在釣魚的時候撿到的,這上面的花紋十分獨特……”張林泉一一介紹著他的奇石。在張林泉眼裏,每一塊石頭都是世界上不可重復的特殊藝術品,不僅可與寶石玉器、工藝品等相媲美,而且它還迎合了在現代都市緊張生活節奏中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鬧中取靜。

“這是我十幾年前做的盆景,根莖都裸露在外面,老根為新根做肥料,別人看了都覺得是奇跡。”張林泉介紹,他還會用脫落的樹皮、無用的煤渣、廢棄的纖維做各種盆景。各種廢料,經過他的加工,製作出的盆景形狀奇特,賞心悅目。“花草是有靈性的,你給他多少愛,它就會回報你多少。”張林泉家中的花花草草,客廳、陽臺、書房隨處可見,一年四季,到處可見葉綠花開。

癡情于不同尋常的硬筆書法,沉醉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寄情于核桃的精雕細刻,迷戀于有靈性的花花草草。在藝術的殿堂裏,張林泉從未停止過探索。對大自然的嚮往,對藝術的熱愛,使他的生活豐富多彩,精神富裕充足。(王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