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遺産

書法家楊兆坤: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來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 | 作者: 潘書培 王建中 | 時間: 2022-11-15 | 責編: 姜穎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彰顯著東方大國的文化風采,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和書法愛好者參與其中。安徽阜陽市的楊兆坤就是其中之一。他癡迷于書法,並甘之如飴,一路走來,不僅收穫了很多人生樂趣,而且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書法藝術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印象中的楊兆坤

楊兆坤給人的第一印像是古稀之年的他依舊精神飽滿,為人樸實憨厚,待人彬彬有禮。七十多歲的老人思維敏捷,談吐儒雅,頗具文化人氣息。楊兆坤于1951年出生在安徽阜陽潁水之畔一個文化底蘊豐厚的書香之家,1968年10月,知青插隊到農村10年後招工到大集體單位工作,後又下崗10餘年。這段艱苦的歲月,讓楊兆坤嘗盡辛酸苦楚,卻也讓他變得更加堅強。

習書練字成了楊兆坤生活中唯一的追求。也正是與書法結緣,以書法為伴的經歷,改變了楊兆坤的人生軌跡,他在接人待物、為人處世上,總給人一種平和、善良、與世無爭的印象。在當今這個紛繁燥動的世界裏,獨守著一份屬於自已的寧靜,這就是楊兆坤。一個對書法情有獨鍾又頗有建樹,書法作品散落民間千萬紙的受人稱道的書法家。

從小就習書的楊兆坤先生,幾十年來一直臨池不輟,其隸書、篆書猶為精道,不難看出是下了苦功夫的。他閱覽古今書論,遍學名碑法帖,又師從隸書大家劉炳森先生。他牢記劉炳森先生“學隸書必須要學漢碑,要堅持向古人學。一切脫離傳統的所謂創新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的教誨。為此,他涉獵廣泛,從《張遷碑》的古樸淳厚、雄強大氣,《曹全碑》的風格秀逸、結體勻整,《禮器碑》的中正典雅、法度森嚴,《乙瑛碑》的字勢開展、古樸渾厚等碑帖中,汲取營養,認真學習。品讀楊兆坤先生的書法作品,除了嫺熟的筆墨技法外,傳遞出了一種生命的情感、一種思想的表達、一種情緒的力量、一種文化的彰顯、一種“如其志,如其學,如其才,如其人”的心靈觸動。

有人稱讚楊兆坤的隸書寫得好,寫得美,單純而不單調,筆簡而意足。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增強了個性化特色,拓展了隸書的造型空間與藝術表現力。猶如一股古典的書卷清氣樸面而來,雅俗共賞。

楊兆坤的隸書作品用筆嚴謹,一絲不茍,緩慢之中帶有結實的力量感;結體平正中蘊含奇崛,細節之處往往有節奏的微妙轉換而帶來的勢能。可見楊兆坤是一位有修為的書法家。每讀他的作品都會把讀者帶入令人寧靜致遠的境界。

2022年春,楊兆坤以72歲的高齡,歷時5個多月,用篆書體創作了一件138米長,寫有一萬個“壽”字形態各異的《萬壽圖》書法長卷。

在談到創作《萬壽圖》過程時,楊兆坤介紹道:“‘壽’字是最受中國人喜愛的漢字之一,看似一個‘壽’字,蘊含著人們對於生命的熱愛和對於吉祥的追求。我對‘壽’字藝術一往情深,在50多年時間裏,從古今典籍、碑帖摩崖、寺院宮觀、書畫商店以及親友同好中,收集到幾乎字字不同的古篆‘壽’字一萬多個,能把這一萬多個不一樣的‘壽’字書寫成卷是我多年的心願。”

作為一名古稀老人,楊兆坤懷著對中國書法藝術的敬畏之心,每天堅持書寫5個小時以上,最終完成了這件令人嘆為觀止的《萬壽圖》書法長卷。

當下,“書壇很熱鬧,而書法很寂寞”。喜歡書法的人很多,但像楊兆坤這樣對書法抱有一種虔誠摯愛的態度的人不多。他不把書法當作競技去比拼(不參展,不辦展);也不把書法作為生計去經營(不辦班,不搞培訓)。熱愛書法而不圖名利,彰顯了其精神的追求和藝術的享受,以繼承弘楊中國書法藝術為已任,這正是一個書法家最美妙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