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明創建

綠色轉型演繹蝶變之路

來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 | 作者: 白楊 | 時間: 2022-09-23 | 責編: 姜穎

嘉陵江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嘉陵江,發源於秦嶺北麓的代王山和齊壽山,流經隴南市兩當縣和徽縣;白龍江,發源於甘肅與四川交界的郎木寺,自源頭向東南一路穿越高山峽谷,在四川廣元市境內兩江匯合。兩條河流雖然在甘肅境內各自奔騰幾百里不曾謀面,但卻心有靈犀,遙相呼應,成為孕育甘肅南部工業的搖籃。

碧口鎮的昔日與今生

九月的碧口鎮,秋高氣爽,碧水藍天。清澈的白龍江似一條明凈的玉帶從碧口穿過,沿江而建的濱江公園,各類熱帶植物嬌姿百態,琳瑯滿目。居民們信步漫遊、歡歌起舞。走過碧口,猶如穿越一條七彩的畫廊。

碧口,是甘肅最南端的一個美麗小鎮,那裏,曾是甘陜川最繁忙的水旱碼頭,一度被稱為“小上海”。簡單的一個別稱,足見碧口昔日的熱鬧與繁華。

碧口之所以繁華,最早源於兩大資源,硅鐵和沙金。20年前,那裏還聚集著13家硅鐵冶煉廠。遠遠幾公里,就能聞到一股刺鼻的味道。廠區裏冒出來的團團黑煙,給碧口鎮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大唐碧口電廠的庫區大壩距離碧口鎮僅一公里,庫區裏的水清澈透底,流過碧口鎮,就變得灰黑渾濁。

白龍江上的“繁忙場景”也毫不遜色,幾十條淘金船在碧口鎮到中廟鄉十多公里的江面上日夜轟鳴,河道被挖的千瘡百孔,體無完膚。當時,文縣90%的財政收入來源於碧口。一個小小的碧口鎮,撐起了文縣經濟的半壁江山。那個年代,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效益,是維持地方財政運轉的唯一齣路。

2005年9月1日,《隴上江南今何在甘肅四大名鎮之一遭嚴重污染》的文章刨開了碧口隱藏已久的內傷,89名青年體檢,只有1人身體合格。文章中詳盡剖析了碧口鎮遭受污染的現狀和根源。

如何將碧口鎮從污染的漩渦裏拖出來,成了當地幹部群眾熱議的話題。最後,有領導直接拍了桌子錶示,必須以“壯士斷腕”的精神,立即關停所有污染企業,堅決制止一切亂採亂挖。依託當地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産業,還老百姓一方綠水青山。也就從那時起,大山深處的雲霧綠茶,讓碧口古鎮再次揚名。

2002年,碧口鎮引進茶葉新品種“龍井43號”,從此,碧口茶葉擺脫了之前低品質種植加工的歷史。現如今,出産自文縣碧口的“明前茶”,每公斤售價高達4000元以上。

採茶

目前,文縣茶葉種植面積達到7.9萬餘畝,其中投産茶園面積5.8萬畝,12個貧困村8000多戶農戶通過茶産業脫貧致富。

搶抓國家級生態文化旅遊名鎮創建的契機,近年來,碧口鎮以石龍溝特色産業和文旅發展為雙核,以觀光體驗和生態康養為方向,通過完善休閒基礎設施、打造觀光體驗片帶、開發旅遊附加産品,堅持走茶旅融合發展的路子,“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拓展茶葉産業外延。在流域中心位置水蒿坪村建設區域性集散中心,為觀光體驗提供資訊等綜合服務;在水蒿坪村唐家山、馬家山龍池坪、磨河壩吊家樓等片區實施房屋改造,打造茶香木屋、建設禪茶書院、茶葉博物館等,開展住宿、餐飲、休閒接待服務;依託溝內奇特的自然景觀,打造龍潭景觀、龍眼奇境、龍池嫣韻等一批網紅打卡地;依託景觀結點和茶園佈局,修建百壺園、龍池喊泉、茶山步道、涼亭閣樓等設施,將石龍溝打造成甘陜川交匯地帶農旅融合綜合示範園。

“那個時候人們普遍擔心,關停硅鐵廠,趕走掘金船,肯定會砸破百姓的飯碗,整垮文縣的經濟。”親眼見證了碧口巨變的劉老漢感慨萬千,“真是不敢相信,一變則百變,天變藍了,水變清了,山更綠了,大家的日子更富裕、更幸福了。還經常有外地人攜家帶口來碧口玩,一住就是好幾天。”

“天然礦”與“生態礦”的歷史對決 

和文縣碧口鎮一樣,大部分以礦而生、以礦而富的地方,都要經歷環境污染的陣痛期,成縣也不例外。

據悉,早在清朝年間,成縣就有人開礦。20多年前,隨著930萬噸鉛鋅金屬量的探明,成縣、徽縣、西和縣一度躋身全國第二大鉛鋅基地。自那以後,鉛鋅資源的開發成了成縣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圍繞鉛鋅資源開發利用發展壯大的有色金屬工業也成了當地的主導産業。

礦産資源的無序開發,最終還是要讓人類付出慘痛的代價。植被遭到破壞,水源遭受污染,垃圾堆成山,泥石流頻發。2008年徽縣水陽血鉛中毒事件,2010年成縣黃渚暴洪災害,2015年西和縣銻礦尾砂泄漏,都是無序開採引發惡果的鐵證,這也為後來資源轉型、合理開發、科學利用敲響了警鐘。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成縣把核桃産業作為資源轉型的支柱産業大力扶持。提出了“發揮資源優勢,做大核桃産業,再造一個永續利用的綠色‘鉛鋅礦’”的發展思路。於是,成縣陸續關停了多家小型採礦企業,整合了多處礦山資源,全面推廣科技先行、清潔開採,將之前亂排亂放的採礦廢水回流到井下集水池,通過潛水泵將其送入井上沉澱池,經沉澱後的澄清水通過管道流入井下,供井下作業迴圈使用。

此外,從國內外引進的80多個優良核桃品種中,優選了日本的清香、美國的強特勒、中國山東的香玲、遼寧的遼核4號、中國林科院的中林1號、成縣當地品種選育的隴南15、隴南755等7個適宜全縣不同地類發展的核桃主栽品種,建成良種採穗圃、品種科技示範園、豐産示範園1.5萬多畝。結合退耕還林、水土保持、扶貧開發等項目,通過産業結構調整,流域推進,規模化發展,強力擴張核桃基地,使全縣核桃産業得到快速發展。

核桃園裏笑開顏

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51萬畝、1100萬株的核桃基地,形成了11條萬畝核桃林帶和34個示範園,達到戶均200株、每人平均50株以上的規模。

成縣還以龍頭帶基地、以品牌拓市場、以市場促行銷,走“公司+基地+農戶”産業發展模式,建成隴東南最大的核桃産品交易中心。創建了核桃科技服務中心和大路溝核桃科技示範園,有18名專業技術人員負責核桃品種研發和技術推廣,17個鄉鎮都有核桃技術服務隊,全縣已培養鄉土核桃技術員200多人,還有23家電商企業和10多家收購大戶負責核桃産品行銷,也建成了以九源、華龍、宏遠為龍頭的初加工企業,目前基本形成了研發、推廣、種植、管理、銷售、初加工的核桃産業體系。

據核桃産業權威人士初步估算,待11萬株核桃全部挂果,其年産值不亞於當地鉛鋅礦頂峰時期一年的總産值。成縣逆境突圍,重建了一個原生態、無污染的“綠色大礦”。

科技支撐 思路成就出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理念貫通了徽縣捍衛嘉陵江水系免遭污染的全過程。

富饒的徽成盆地,涵養著一方水土的生靈,也不斷昇華著人們的思維。身處嘉陵江上游的徽縣,要的是碧水青山、藍天白雲,走出了另外一條路子。

徽縣是中國第二大鉛鋅礦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幾十年鉛鋅礦的開採,為當地帶來了不菲的財政收入。近年來,徽縣大力推進原有礦企的升級改造,全面推行節能減排,降低能耗,讓企業在綠色環保的迴圈軌道上健康運作。

金徽礦業廠區全貌

金徽礦業就是一個鮮明的典型。建設前期,金徽礦業首先組織開發設計團隊,歷時一年多,先後到國內外多家礦山企業和設備製造企業考察學習,在借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中國領先、世界一流的生態型、安全型、環保型、旅遊型、數字化”綠色礦山建設目標。

按照“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原則,廠房採用門式鋼結構,依山階梯佈置,實現礦漿自流輸送;礦區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沿著木板鋪設的休閒棧道穿過鬱鬱蔥蔥的灌木叢,俯視整個礦區,現代化的辦公大樓、員工宿舍大樓、科研樓及星級賓館鱗次櫛比;鮮艷奪目的各種鮮花鋪滿礦區的所有空隙。眼前的一切,讓人很難將其與傳統礦區聯繫在一起。

據了解,金徽礦業在高標準建設井下“六大系統”、尾礦庫線上監測系統的基礎上,高標準建設集安全監管、生産調度、應急指揮為一體的安全生産調度指揮中心和採礦、選礦生産控制中心,建成生産、生活區域監測網路,形成礦區地上、地下全覆蓋的安全監控網路體系。採用主平硐+主(箕鬥)副(罐籠)豎井開拓方式、充填採礦回採法,先進的“電位調控”浮選工藝和高效藥劑方案,使鉛、鋅、銀選礦綜合回收率達到了國內領先水準。選用先進裝備和工藝,實現了採選和充填作業機械化和自動化,採選過程式控制制達到可視化、資訊化、數字化,為智慧化、無人化礦山奠定了堅實基礎。

準確地説,金徽股份是綠色生態理念的踐行者、新時代綠色礦山的創建者、綠色礦山建設的推動者和綠色發展的受益者。

今年2月22日,金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正式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機板的一家集鉛、鋅、銀等礦産資源勘查、開採、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礦山企業。公司先後被評為“全國首批綠色工廠”、“國家級綠色礦山”,被自然資源部樹立為全國綠色礦山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