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明創建

黨建引領促發展 凝心聚力譜新篇——發揮資源優勢 把滄源建設成為全國邊境“三好”示範縣

來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 | 作者: 唐興平 | 時間: 2022-09-21 | 責編: 姜穎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滄源地處我國西南邊陲,是革命老區縣、佤族自治縣、中緬邊境縣、民族直過區,是雲南省縣情最為特殊的一個縣。國土面積24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2萬,其中少數民族佔比93.96%。

鄉村要振興,産業是關鍵。該縣雖有糖、茶、果、菜、牛、煙、米、蜜、竹、旅遊等十大産業,但規模較小,經濟拉動力不足。滄源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確定以黨建為引領,在穩健提升十大産業基礎上,重點抓好文旅、竹子、蜜蜂三大産業,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做大文旅産業,打造邊疆民族靚麗風景線

滄源是革命老區,處處充滿紅色記憶,有著厚重的紅色基因。據考古挖掘發現,從舊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至現代社會,在不同的人類發展階段,滄源的佤族先民們都創造出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距今約24000—43500年曆史的滄源農克硝洞,是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文化遺址;距今約3000多年曆史的滄源崖畫,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滄源有著司崗裏神話之秘、翁丁原始部落之秘、廣允緬寺之秘、古茶樹之秘、天坑之秘、萬人摸你黑、千人甩發舞等,為打造全域旅遊提供了最佳條件。

為高效促進文旅産業發展,滄源縣委縣政府將實現由“辦”旅遊向“管”旅遊的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宏觀”的轉變,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旅遊管理體制。

以黨建為引領。用紅色旅遊和綠色轉型發展賦能,推動滄源旅遊産業的轉型發展。通過把支部建在産業鏈上,建在旅遊景區、景點上,圍繞“黨建+紅色旅遊+綠色産業”,以岩帥革命老區、班洪班老抗英、班老回歸等紅色基因為基礎,打造紅色旅遊品牌。同時大抓綠色旅遊産業發展,全面促進城鄉旅遊一體化發展。

深化滬滇合作。通過深化上海與滄源東西部協作和東航與滄源對口幫扶,把滄源的旅遊産業産品化,通過“龍頭”企業進行經營,不斷加大滄源旅遊的宣傳、推薦,利用航空便利優勢,吸引全國各地遊客。

大力推進A級景區建設。滄源現有2個4A級景區,3個3A級和1個2A級景區。十四五期間,將創建3個5A級景區和1個國家公園。依託“世界佤鄉”鄉村振興産業示範園建設,把崖畫谷景區建設成為5A級景區。著力把翁丁風景區打造為5A級景區。以葫蘆小鎮4A級景區為基礎,把邊疆口岸邊地文化打造為5A級景區。爭取把南滾河國家公園,申報為亞洲象國家公園。

建設為世界佤文化中心。一個民族的根和魂就是在於文化,滄源有獨特的佤文化優勢,代表著世界佤文化的精髓,是傳承好佤文化的最佳聖地。把滄源非物質文化遺産搶救好、挖掘好、保護好、傳承好,是繼承弘揚民族生態文化的需要,是滄源發展全域旅遊的必然選擇。

加大文化古跡保護力度。將縣域內亞洲最大的溶洞、亞洲最大的天坑及3500米的崖畫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産,同時用好用活滄源崖畫和廣允緬寺兩個國家級的保護單位,加大文化古跡的保護力度。滄源將用好自然條件優勢,通過抓規劃、抓招商、抓項目包裝、抓服務的方式,發展“旅遊+大健康”等産業模式,爭取實現旅遊産業轉型突破100個億,拉動工業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

做強竹産業,打造經濟新增長點

滄源縣域內共有竹類植物18屬,53種,是雲南乃至世界竹類植物分佈最集中、種類組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滄源佤族自治縣將竹子種植作為第一産業,2021年底,累計種植面積達61萬畝,實現年産值6130萬元。

在滄源縣班洪鄉、班老鄉、芒卡鎮一帶,村村寨寨栽種著一種竹子,當地群眾都以“大竹”相稱。這種竹子稈高達30多米,直徑可達30釐米以上,它就是世界上形體最為高大的竹種——巨龍竹。根據其基部竹桿的彎曲與否,又可分為歪腳巨龍竹和直桿巨龍竹2個類型。巨龍竹係禾本科竹亞科牡竹屬,這也是滄源自然生長和種植數量最多的竹種,在全國其他地區乃至世界各國的分佈都很少。

2022年3月,滄源縣委縣政府再次將竹産業納入重要工作日程,在全面發展竹編織、竹康養、竹食品加工基礎上,積極尋求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實力企業合作,希望竹産業能再次崛起成為滄源縣支柱産業,實現經濟騰飛。今年8月在中國林産工業協會竹纏繞複合材料産業分會的鼎力支援下,成功引進了中鐵建集團十八局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林産業集團有限公司兩家企業,共同推動以巨龍竹為主導的竹品種培育、種植、竹篾加工、竹粉加工、竹纏繞複合材料及裝配式房屋加工等産業,打造滄源知名竹産業品牌。

竹纏繞複合材料具有原料可再生性、生産成本低、加工過程低碳節能、品質輕強度高、承壓能力強、保溫性能突出、抗震抗沉降能力強、使用過程環保、物流成本低及可降解等突出特點,可完全在城建、市政、交通、水利、航空、國防等領域代替部分鋼材、水泥、塑膠、玻璃鋼等材料,應用在壓力管道、城市管廊、容器儲罐、車船殼體、整合房屋、軍工裝備、自來水管道及農業灌溉等領域,是我國具有完全智慧財産權和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産業,市場前景廣闊。

為了加快推進竹産業步伐,在臨滄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由市林業和草原局牽頭組建了臨滄市竹産業發展協會並在滄源掛牌,全面推進滄源竹産業發展規劃,以規劃引領産業發展,出臺多項政策優化營商環境。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不久的將來,竹産業將成為滄源鄉村振興的支柱性産業,鄉村振興的主力軍,造福佤族人民。

做精蜜蜂産業,打造生態甜蜜事業

滄源有著豐富的天然蜜粉源植物,森林面積273.5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42%,其中有276.45平方公里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獨具特色的米糰花達17多萬畝,産蜜資源得天獨厚,是發展蜜蜂産業的好地方。

滄源自2018年開始規模化引進現代活框養殖中華蜜蜂以來,建成了4個蜂蜜加工廠、18個規模化養蜂場,註冊和生産了“南滾河蜂蜜”、“佤山曼來”、“安也佤蜜”瓶裝、袋裝系列産品,蜜蜂産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班洪村、曼來村、安也村等村通過發展蜜蜂産業使一部分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使村集體經濟得到了不斷壯大。

蜜蜂産業是縣委縣政府決定作為“一縣一業”進行打造的重點産業之一。在工作推進中,滄源縣始終堅持超前謀劃、規劃先行、統籌推進,為發展蜂蜜産業打下長遠基礎。

理清思路,明確目標。堅持“科技化、標準化、産業化、市場化、高端化、國際化”理念,堅持“資源共用”的原則,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按照“合作社+科研所+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以“黑蜜之都”為定位,以“滄源黑蜜”為地理標誌,以“考希黛”為品牌,按照以滄源為中心、帶動周邊縣區、輻射境內外的空間佈局,創新機制,優化發展模式,力爭用五年時間把蜜蜂産業打造成為全産業鏈的世界級品牌。力爭到“十四五”末,全縣蜂群全年保有量達8萬群,年産蜂蜜達640噸,實現農業産值9920萬元、商業産值3.7億元。其中,黑蜜産量400噸,實現農業産值8000萬元、商業産值2.6億元;其他百花蜜産量240噸,實現農業産值1920萬元、商業産值1.1億元。

突出優勢,打造特色。滄源境內野生米糰花分佈較廣,米糰花蜜富含獨一無二的天然活性物質MTH-X,具有抗炎、抗菌、抗內黴素、保護血管內皮、抗凝血、舒展血管、抗氧化、活血化瘀、清熱涼血、化瘀調經等多種功效,且抑菌能力比國際高端蜂蜜麥盧卡20+蜂蜜好。特別是有著“黑色藥蜜”之稱的米糰花黑蜜更是供不應求,價格逐年走高,市場前景廣闊。

強化宣傳,提高品牌影響力。為了提升滄源黑蜂蜜品牌,2022年8月18—19日,滄源縣委縣政府承辦了由中國養蜂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等單位主辦的第七屆中華蜜蜂産業發展大會暨鄉村振興高品質發展論壇,活動邀請了國家相關部委領導專家及全國20余省的養蜂企業、經銷商等500余人參加,通過專家講座、現場調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讓與會代表全面加深了對滄源蜜蜂産業的認識和對黑蜜産品的認可,並和正大益生科技(山東)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有力地提升了滄源蜜蜂品牌影響力。

加強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制訂全縣養蜂技術培訓中長期工作方案,認真組織開展養蜂技術培訓,培養一批養殖、管理、加工、行銷等方面的人才,以及一批産業帶頭人、産業骨幹。進一步抓好“蜜廠”建設、“蜜品”建設、“蜜市”建設,不斷健全完善蜂蜜市場的監管體系,嚴厲打擊各種侵權、假冒偽劣産品,確保滄源蜂蜜既有市場又站穩市場。

聚焦三大任務,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

滄源廣大黨員幹部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真心服務群眾,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切實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見行見效。以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詮釋共産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情懷。

始終將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建設作為滄源鄉村振興和邊疆穩定的一個重要抓手,積極探索出了一條高品質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的新路徑,著力把滄源147.083公里邊境線,23個邊境村,196個抵邊自然村,建設成為邊境地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努力讓家家戶戶、村村寨寨都呈現出村美、民富、人歡樂的美好景象。(滄源佤族自治縣委書記唐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