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華夏攬勝

器法自然 志野燒陶瓷受到年輕人喜愛

來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 | 作者: 姚逸寧 | 時間: 2022-08-31 | 責編: 姜穎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器如其人,創作者應當懂得生命的真諦,無貴無賤,亦俗雅,尊重他人,敬畏自然。外在的絢麗,只是一時的裝飾,只有內在的生命原色才經得起歲月的滌蕩與社會的淘洗。全國高級陶藝師、工藝美術師陳娉婷對志野燒陶瓷作品有著獨到的見解,她説娉婷志野燒工作室自創建以來,一直在尋找屬於自己的獨特韻味,隨性自適,豪放不羈,智拙樸素,崇尚自然。

陳娉婷,1989年出生於世界瓷都德化,畢業于泉州工藝美術學院,師承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陳行一,是古法柴燒技藝非遺傳承人、全國高級陶藝師、工藝美術師。

陳娉婷在手拉坯

步入陳娉婷志野燒工作室,琳瑯滿目的志野燒陶瓷作品宛如飄逸的精靈,令人目不暇接。首先,陳娉婷大師做了一番關於志野燒的科普介紹。

陳娉婷志野燒陶瓷作品

志野燒,通常是指用志野釉燒成的器物。志野一詞來自日本,志野日語的意思就是瓦片上紅紅白白的釉。日本有一種侘寂文化,追求的是一種殘缺枯寂之美,傳統志野屬於日本傳統古典美學侘寂審美的範疇。志野燒是柴燒工藝之一,源於中國宋代黑釉瓷器的製作工藝。當年,日本的工藝師來訪中國,學成工藝後在日本一個叫志野的地方燒制這種工藝,故取名為志野燒。長石是自然界中很常見的一種礦石,白色的長石釉就是最基礎的志野釉,這是日本最早的白色陶器。

陳娉婷志野燒陶瓷作品

志野燒的發展在日本已有400多年曆史,其特質在於溫潤如白玉、釉色如凝脂、冰裂的紋理、自然無華的坯體、個性豪邁的做工形式。除了白色,志野也能燒出其他花樣,比如蟲蛀志野、鼠志野、繪志野等等。

陳娉婷志野燒陶瓷作品

儘管今天人們説起瓷器最容易聯想到的顏色就是白色,但是白釉在歷史上出現卻比較晚,其製作較青瓷略為複雜。中國商代已發明原始青瓷,而白釉則要到南北朝時代才出現。志野的前身是白天目,天目是日本對中國宋代黑釉瓷器的稱謂。志野燒完全以長石為原料,厚重而溫潤,釉面上隨意地顯現紅色的“火色”和橘皮狀的“棕眼”。

陳娉婷志野燒陶瓷作品

日本天正、文祿、慶長年間,出現了在胎土上用天然氧化鐵原料描繪圖案再施長石釉的“繪志野”。這種形式,中國稱作“釉下彩”,日本稱作“下繪”,所以稱作“繪志野”。

陳娉婷志野燒陶瓷作品

南宋時期有很多日本的僧人、工匠來中國留學,最受其鍾情的瓷器是天目和浙江龍泉窯青瓷。日本的“陶祖”加藤四郎,從宋朝回國後,在尾張的瀨戶開窯制陶,即著名的瀨戶窯。這可以説是日本的陶瓷聖地之一。現在日語的“瀨戶物”一詞,已然是陶瓷器的總稱了。

陳娉婷志野燒陶瓷作品

瀨戶窯的産品中,自然少不了模倣宋代天目式樣的器具,後來就被稱為“瀨戶天目”。至日本“應仁、文明之亂”年間,不少瀨戶陶工逃入美濃避難,從而使美濃窯興起。

陳娉婷志野燒陶瓷作品

陳娉婷説,她的志野燒工作室現在主要研發生産甜白志野。甜白志野是在志野的基礎上,融進儒家的審美,由澀轉潤,用凡泥窯獨特的燒制工藝,將志野燒出甜潤的質感,讓器物具有文人氣息。

甜白志野杯的特點,是釉水肥潤,白如積雪,素若凝脂,非常有利於觀賞茶湯。經常使用,會變得更加溫潤,如絲綢般的質感。久而久之,養出清晰大開片,像金絲般,非常利索,互為襯托,妙趣橫生。所以,志野杯非常適合當作主人杯,在茶席間既保證了器物的乾淨衛生,更能透露出獨特的審美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