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點擊文明 文明江西

煙的重量

來源: 中國網文明中華 | 作者: 吳谷 | 時間: 2022-05-24 | 責編: 姜穎

中國網文明中華訊“煙,火氣也。……堵塞不完全燃燒而産生的火之氣。”

據此解釋,煙應為氣,它是沒重量的。今天我所表述的煙之重量,那是我在江西永新煙閣鄉所聽到和所遇到的幾件事,件件與煙有關,件件都似重錘,錘錘砸在我心尖尖上。

那年,我為寫黃竹嶺的那條紅色古道來到煙閣鄉。進鄉前我就對該鄉的歷史作了一番調查。就該鄉的地名“煙閣”兩字,便深深地吸引了我。據族譜載;南唐(西元990—994)年有位叫吳皙的主薄,他受命從九江攜母子全家來到永新上任。此人官不大,但守法廉,揚正氣。講誠信、辦實事。九江是個常年發大水的地方,他自小喪父,母攜他兄弟三人相依為命苦渡時日。誰料屋漏更遭連夜雨,在一次大洪災中,全家慘遭大難片瓦無存。後是下游一個村的鄉民將他一家救下,並予以接濟安生。吳皙中舉後,母不忘鄉親大恩大德,教導他要以民為母,盡孝盡善。吳皙唯母命是從,所任一處愛民如子。到永新上任後,他多次深入各鄉村體察民情。一日曉行至煙閣“貴岡埠”時,見一村將午無煙,遂問其故。知該村無米以對。吳皙心痛不已。速將大米運村按口給糧。不幾日,他再次來到該地,遂在山坡處建一高閣,名曰“環景樓”。隨即將母親及家人全遷“環景樓”下的水尾村。此後每日東方初白,便登閣望煙之有無,發現哪村無煙則給米進戶。據載;其一生供米二十萬石。皙歿後,著其子留于永新繼父衣缽,當地百姓為記皙之愛民仗義,呼其閣為“望煙閣”。因閣岡流聲雲,也稱煙岡,煙閣由此而得名。

登閣望煙,善救黎民,這煙重否?

前幾年,我又一次到了煙閣。

這次很不幸運,剛進萬年山區的當晚就撲天蓋地地下了整整一個晚上的大雪。山道上結滿了冰霜。但我決意步行進山。當我艱難地行進在山道時,猛發現路的前頭一個瘦弱的身影也在雪道上吃力地走著。我緊趕幾步,一看,原來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只見她肩上扛著油米和新鮮蔬菜。我好奇地問她:“你這麼早進山,扛這麼多東西給誰吃呀?”她只顧朝前走,應了我一句:給爺爺。

“爺爺?你是給守山大叔送糧?”

“是呀,下大雪了,他腿腳不方便,我要為他準備一個禮拜的糧食哩。”

我知道守山大叔是個孤寡老人;“你是?……”

“我是爺爺前些年收養的孤兒。”

在紅色古道上守山的大叔我了解一些,他是一個紅軍的後代,當年他的父親就是在這條古道上跟隨賀敏學將一門大炮扛上黃洋界的。小女孩告訴我:當年紅軍繳獲了敵人一門火砲,就隱藏在我們山下的黃竹嶺村。黃洋界保衛戰一打響,敵軍圍困萬千重,形勢十分危急,山上紅軍就是通過遞步哨在山頭上放煙火報的警。暴動隊見到遞步哨山頭的報警烽煙,賀敏學便率領十幾個暴動隊員火速扛砲增援黃洋界。“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的炮就是敏學爺爺他們扛上黃洋界的那門炮哩。

登高望煙,敵軍宵遁,這煙重否?

老人為感恩紅軍,感恩這條讓窮人得翻身的紅色古道,他利用守山的職務,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這裡,保證了這條紅色古道的血脈暢通和傳承。

今天,在當時一無電話二無網路的情況下,小女孩只得在每天早中晚開飯時間,站在山坡上看爺爺的守山棚上空是否冒出了炊煙?這舉動,真像當年的吳晢“登閣望煙,普救鄉民”啊!小女孩告訴我説;他和爺爺有個約定;若守山棚上空一日三餐正常出現了炊煙,就證明爺爺還有糧。若一天只見一次冒煙,那就證明爺爺在節糧少頓了。

登高望煙,運糧濟生,這煙重否?

在全鄉脫貧後的新農村建設高潮中,我又一次來到了煙閣鄉。

一進鄉政府大門就見年輕的黨委書記和年輕的女鄉長,在對一撥人分配任務。

看行頭,一眼就能看出這些同志都是從醫院、醫療室抽調上來的醫生。他們受命到所轄村子進行緊急防疫、抗疫。

我開玩笑地對書記説:“現代化了,煙閣看來要改地名,再也不要與“煙”為伍了。”

“不,”書記很乾脆地回答我説:“煙閣兩字不但不能丟啊,我們黨委和政府正動員社會力量重建‘望煙閣’呢。”

重建“望煙閣”?……

我沉默了半天,猛悟:他們是在傳承中華民族大孝大善的傳統美德呀。

登高望煙,美德永傳,這煙重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