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遺産

聽非遺講故事丨踏虎覓“花郎” “鑿花”技藝高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 時間: 2022-02-08 | 責編:

新華社長沙2月8日電題:踏虎覓“花郎” “鑿花”技藝高

新華社記者張玉潔、趙眾志、余春生

在位於武陵山脈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曾經有提籃叫賣彩紙“花樣”的“花郎”。他們大多來自湘西州瀘溪縣的踏虎村,叫賣的各色“花樣”不久便會被苗家姑娘繡成苗家人衣物上的美麗“紋飾”。


  “踏虎鑿花”作品《湘西碾米》 作者:楊桂軍

這些“花樣”是用刻刀在特製的蠟板上“鑿”出來的,因其源於踏虎村,後來便有了很形象的名稱——“踏虎鑿花”。

“根據可考資料顯示,‘踏虎鑿花’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過去,因‘花郎’們走來走去、穿村過寨的,所以這項手藝只傳男不傳女。”“踏虎鑿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楊桂軍説,以前踏虎村有一半人是“花郎”,他們靠此謀生。

直到一個叫黃靠天的踏虎村“花郎”出現,“踏虎鑿花”才逐漸從“生活”走向“藝術”,而正式的文檔記載,也從黃靠天開始。

已故的黃靠天,原名黃明生,苗族,12歲起便開始學習“踏虎鑿花”,技藝嫺熟精湛。20世紀80年代起,他的一系列作品頻頻在國際上展出,引起外界關注,自此,“踏虎鑿花”這項瀘溪縣特有的苗族民間傳統手工藝,才真正走出深山苗寨,聞名海內外。

2008年,“踏虎鑿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名錄。


  楊桂軍指導學生創作。新華社記者趙眾志攝

楊桂軍便是黃靠天的親傳弟子。在瀘溪縣踏虎鑿花傳習所裏,他和弟子們用一把刻刀、一塊蠟板、一沓彩紙,傳承著這項精美絕倫而又技法複雜的工藝,紙屑紛飛中,一張張精美的“鑿花”作品便在刀尖下誕生。

“很多人誤認為‘踏虎鑿花’是‘剪紙’,但其實並不是。整個工藝流程都是用刻刀完成,而不是用剪刀剪出來的。”“踏虎鑿花”州級代表性傳承人李鐵騎介紹,“踏虎鑿花”又被稱為“不用剪刀的剪紙藝術”。


  黃永紅在工作室中創作。新華社記者趙眾志攝


  三名女孩子在瀘溪縣浦市古鎮踏虎鑿花大師工作室中創作。新華社記者趙眾志攝

如今,苗寨裏已聽不到“花郎”的叫賣聲,踏虎村的人也不再靠賣“鑿花”謀生,曾經的“花郎”成為歷史陳跡。而“傳男不傳女”的古訓,也被越來越多的女學員徹底打破。

2009年,瀘溪縣成立踏虎鑿花傳習所,為了進一步保護和傳承這門寶貴的手工藝,當地開展非遺“走進機關、走進校園、走進農村、走進社區”活動,營造出深厚的非遺文化氛圍,至今,已傳承培訓12000余人次,幫助3700多人實現就業新途徑,增加了收入。

春節期間,記者來到“踏虎鑿花”的發源地踏虎村,黃靠天的堂侄孫、縣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永紅正在他自己的一間小小的“工作室”裏忙著。

刻刀在墊著蠟板的彩紙上劃過,沙沙有聲……最終,隨著黃永紅吹去殘留的細碎紙屑,十幾隻紅藍色的可愛“小老虎”便輕巧地跳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