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遺産

非遺不是老古董,非遺當有新生力

來源: 東方網 | 作者: | 時間: 2020-11-05 | 責編: 楚丹

在一個14秒的快手視頻裏,幾塊五顏六色的麵糰在老藝人蕭佔行手上翻飛,揉、搓、捏,再用小刀點、刻、印,流傳于兩千多年前的故事昭君出塞就這樣在老人的手裏“活”了起來。10月30日晚,62歲的蕭派面塑創始人蕭佔行走出小螢幕,登上快手“一千零一夜”晚會的大舞臺,與沈騰等一起推廣非遺文化。

鹹亨年間的老手藝,登上了潮流酷炫的新舞臺。於是,小眾的非遺技藝,走進大眾的文化視野。在每個素人都可以發光的快手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蕭佔行和他的面塑。當小視頻得以大傳播,就是越來越多的慕名者不遠千里都要跟蕭佔行拜師學藝,“現在已經有幾百個徒弟了”。

若非短視頻,若非小螢幕,“養在深閨”的蕭派面塑,可能仍是如米苔花。非遺,是五千年文化版圖上賡續不絕的美妙之謎、才思之力。它從歷史縱深處走來,又往未來遼闊處邁去。它是中華民族骨血裏的山水,亦是億萬國人呼吸中的鄉愁。根據平臺提供的數據,目前的137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僅快手上涉及的非遺項目多達989項,比例達72%。而在過去的一年裏,快手上累計出現1164萬條非遺視頻內容,共250億播放量和5億點讚量,平均每3秒就有一條非遺視頻産生。在如水的時光之河中,我們從這些民俗或技藝的傳承裏,窺見並濡染著國人的大宇宙觀、大文化觀、大生活觀。

蕭派面塑是非遺裏的浪花一朵,也是文化雲錦上的驚鴻一瞥。放眼望去——古琴、京劇、滾燈、口技、蘇繡、雲錦、侗族大歌、少林功夫……匠心之醇、器物之美,流傳千古、驚艷世界。一方面,非遺裏有中國故事。其間的智慧與美,是最生動的民族血脈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非遺裏有時代精神。樸素的中國結、寫意的木板畫、生動的布老虎,在消費文化與潮流文化的加持之下,有了更新鮮的中國敘事與中國表達。

非遺當“潮”,才能遇見最美好的年華。如果非遺只能在博物館裏珍藏、如果非遺只能在歷史書上瞻仰,當傳統手藝人芳華漸逝,我們如何給子孫後輩講好“來時路、歸去途”?今天,土族阿媽的盤繡,鮮活在年輕人T恤上;傳統的扎染工藝,再現於時髦的圍巾間;精美的手工地毯,濃縮在精緻的杯墊上……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懂得欣賞並熱衷傳承非遺之美,我們方能驕傲地説,“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髮、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

非遺不是老古董,非遺當有新生力。在快手平臺,在綜藝舞臺,在廣闊天地……當我們用“網際網路+”的思維去認知和解讀非遺,跨界或混搭的高光時刻之下,“遺産”才能化身“財産”、“活態”才能活出“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