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遺産

119件佛像講述“相由心生”

來源: 央廣網 | 作者: | 時間: 2020-10-30 | 責編: 楚丹

央廣網北京10月29日消息 10月2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山東省濱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相由心生——山東博興佛造像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期4個月。本次展覽以山東博興地區佛像精品為主體,共展出119件(套)博興地區歷年來出土的石雕、金銅、白陶佛造像。

(圖為王上造多寶佛像。國家博物館供圖,央廣網發。)

據悉,這是繼“宅茲中國”“格物匠新”“玉出紅山”等展覽之後,中國國家博物館又一個攜手地方文博單位共同舉辦的地方歷史文化展覽,是山東博興地區佛造像歷史藝術的系統性展示。

(圖為馮貳郎造觀世音像。國家博物館供圖,央廣網發。)

展覽分為博善興佛、金像流輝、金像銘願三個部分,從造像藝術特色、地域時代風格及造像銘文內涵來展示博興地區佛造像的歷史與藝術價值,探討博興地區佛造像在北朝時期的演變歷程,發掘這一時期佛造像藝術所展現的中國文化精神內涵。

(圖為孔昭俤造彌勒像。國家博物館供圖,央廣網發。)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包括了1983年博興龍華寺遺址出土的94件金銅佛造像。金銅佛造像中,有45件帶有銘文,銘文中又有35件具有確切紀年,紀年時代自北魏太和二年(478年)至隋仁壽三年(603年),歷北魏、東魏、北齊、隋四代,長達125年之久。這批金銅佛造像所跨年代之久、紀年序列之清,在區域佛造像中實屬罕見,被專家學者稱為“中國小型鎏金銅佛像斷代的尺規”,也為探討山東地區佛造像的藝術風格提供了重要依據。

(圖為疃子造像碑。國家博物館供圖,央廣網發。)

據了解,作為中國古代佛造像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博興地區佛造像在藝術風格上體現出一定的包容性,造像銘文不僅展示出歷史脈絡性的連續性,也記錄了佛教中國化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