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華夏攬勝

千錘百煉 別開生面——從戲劇藝術談起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 時間: 2020-10-14 | 責編: 楚丹

圖片自上至下依次為京劇《紅軍故事》、豫劇《焦裕祿》、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核心閱讀

許多故事都是越編越新、越演越好、越改越精。其活水,原是從歷史傳統深處汩汩流來

在網際網路、地球村的開放格局下,我們更應該有自信、勇氣和寬闊胸襟,吸納借鑒世界優秀文化的傳統與經驗

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傳統,不僅僅是思想靈魂、精神價值,也包括講述技巧,進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構建這個大時代的戲劇藝術格局,讓文化傳統與現代審美深度契合,從而貢獻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脈動

沒有任何一種文藝創作能夠割裂傳統。創造之於傳統,是永遠都無法分離的血肉關係。有時我們已經無法説清是哪一部分傳統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人格塑形,但傳統不由分説地就在我們的血液中沉積著,我們所有的創造,都帶著它的某些基因、某些成分。我們紮根當下具體現實,又自覺不自覺地持續激活著傳統。

創造活水從傳統深處汩汩流出

中國戲曲就很好地闡釋了傳統與創造的關係。在許多故事中,我們已很難找到第一個創作者,元雜劇代表人物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紀君祥的《趙氏孤兒》、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王實甫的《西廂記》,無不已有出處,無不是對傳統的再利用與再創造,成就了中國戲曲蔚為大觀的壯闊景象。《竇娥冤》的故事來自西漢劉向《列女傳》裏的《東海孝婦》,而原故事也是根據民間傳説而來,關漢卿又根據它從單純的“孝婦”情節走出,結合元朝當時現實,演繹出了一曲《感天動地竇娥冤》,自此八百年反覆吟唱不衰,至今仍是各個劇種的重要保留劇目。這部作品的巨大成功,除巨大的思想和情感力量外,還有其對傳統嫺熟的改造運用,堪稱藝術再創造的典範。明清戲劇巔峰之作《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也無不記錄著這種“移花接木”甚至是“妙手回春”的創造關係。許多故事都是越編越新、越演越好、越改越精。其活水,原是從歷史傳統深處汩汩流來。

西方的戲劇創作,也呈同樣態勢。古希臘戲劇基本取材于史詩、神話和英雄傳説。莎士比亞戲劇更是這樣,《哈姆雷特》《麥克白》《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這些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有出處。歌德的《浮士德》,也是原型故事以多種樣貌傳播久遠後,被劇作家加以思想與戲劇藝術的經典化再造。

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大多改編于唐傳奇小説。其劇作對人生處境命運探索之深邃、對人物關係及內心刻畫之細膩、對社會現實洞察之精微,及其在藝術造詣上的貢獻,都與同時代其他創作拉開較大距離,成為文藝史上一座高峰。我們的民間傳説和文史經典,更是給民族戲劇提供了無盡寶藏,僅《史記》《資治通鑒》《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這幾部作品,每部的改編劇作都數以百計。而這些作品本身,亦有無盡的可考源流。

不僅題材、人物和藝術表現形式離不開傳統滋養,創作所包含的思想意蘊更深受傳統浸潤。《紅樓夢》曾被認為是對其之前中國思想文化經典的融會貫通之作,與《大學》《中庸》《周易》《詩經》《禮記》等重要典籍均有內在精神聯繫。這就是傳統的巨大互生再造魅力。

中華文明流傳下諸多美好、深刻、具有警醒力量的故事,值得我們一代代人去接續講述。孔子、莊子、司馬遷、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蒲松齡、孔尚任,他們都是講故事的能手,也都把傳統進行了轉化發展,鑄成經典巨章。今天的我們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接力創造,更有信心、更有底氣。一個民族不懈的求索、奮鬥,一代代人的生存智慧,無數好故事值得我們一次次重構,千錘百煉地改造改編,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時代認知和生命活力。

當我們置身數如繁星的民間戲臺前,感受到成千上萬老百姓對關公、包公、岳飛、楊家將這些經典人物形象的喜愛,那就是對傳統的極大認同。我們需要共同的英雄,需要共同認可並自覺自願踐行的價值,需要攜手同行時一起聆聽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講,原創與改編歷史傳統精華,永遠是創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找到繼承與發展的時代切合點

面對豐厚的傳統,如果沒有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能力,或者找不到繼承與發展的時代切合點,就只能應了一句古話:“如入寶山空手歸”。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沒有中斷的歷史。面對新的世界變局、新的科技浪潮、新的生産生活方式,我們更有必要對本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檢索和認知。這個檢索與認知過程,正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

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優良傳統,在今天這個時代就能找到深刻的切合點。無論脫貧攻堅戰,還是百年不遇抗疫戰鬥,人們的眾志成城、大愛無疆,都是中華優秀傳統的時代迴響,為今天的戲劇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人類與貧困、疾病作鬥爭,從來是文學藝術的重要素材,更是以塑造人物為本事的戲劇藝術的現場。從這個角度講,當下有無盡的故事等待著我們去講述。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傳統,不僅僅是思想靈魂、精神價值,也包括講述技巧,進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構建這個大時代的戲劇藝術格局,讓文化傳統與現代審美深度契合,從而貢獻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脈動。

文學藝術是連接歷史、現實與未來的重要鏈條。無論語言、畫面還是肢體表達,一旦凝結為藝術,都隱含著過往與現實的密碼。文化的形成,是積跬步以至千里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創作更多更好的現實題材作品,同樣是對傳統的尊重、累進和延伸。一些近年取得成功的舞臺劇《焦裕祿》《永不消失的電波》等,都是發揚現實主義傳統,重新提取已有的人物故事與精神內涵、達到新的創作高度的範例。我們需要更多人物形象飽滿、講述深刻生動、精神價值突出的作品,使文藝從高原邁向高峰,這需要創作者堅毅篤定的創作態度、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

身處新時代,我們應當記錄這個時代的滄桑巨變和心靈圖譜,為民族傳統注入新鮮血液與活力。在網際網路、地球村的開放格局下,我們更應該有自信、勇氣和寬闊胸襟,吸納借鑒世界優秀文化的傳統與經驗。借他山之石攻玉,從來都是我們的傳統精髓。中國話劇對世界戲劇的學習借鑒,曹禺、老舍這些大師的作品早已提供成熟經驗。一代代話劇人接續轉化創造,塑造起中國話劇獨有的精氣神。中國藝術家需要繼續以客觀和欣賞的眼光萃取更多經驗智慧,以強勁自己的骨骼,豐沛自己的血肉,為人類文化增添獨特而亮麗的色彩。

傳統之於當代,好比樹之根、塔之基。任何進步,概莫能外都是從傳統走向未來。我們需要努力承擔好當下創新發展賡續的使命,發出時代的強音,讓文學藝術這個記錄歷史進程的文化樣式臻于豐富、大雅和精緻,這是文藝工作者對中華文明的最好貢獻和呵護。

(作者:陳彥,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製圖: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