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遺産

“文化地標”何以成了礙眼擺設

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 | 作者: | 時間: 2020-10-13 | 責編: 楚丹

近日,住建部官網發出《關於湖北省荊州市巨型關公雕像項目和貴州省獨山縣水司樓項目有關問題的通報》,指出巨型關公雕像破壞了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水司樓存在脫離實際、濫建“文化地標”、破壞自然景觀風貌等問題。湖北、貴州兩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要配合有關部門跟蹤指導做好項目整改。

當前對濫建文化地標的各種批評諸多,如地標醒目巨大、不等於有文化;濫建文化地標實質是在破壞文化;搞花架子、亂出風頭;打著“文化地標”的名義行“形象工程”之實等等。其實文化地標缺乏文化內涵,是近年來興起的很多文旅項目的一大弊端,而不僅僅是湖北、貴州這兩個文旅建設項目如此。對於這一現象,“一棍子”打死也並非理性。對巨型關公雕像,很多網友就有不同意見,如千萬別拆,既然都花錢建了就不要拆除、浪費錢等。

荊州是筆者故鄉,在筆者的眼中,巨大的關公雕像還是有其地方性文化特點的。荊州春秋戰國時為楚國都城。三國時期,諸多典故都發生在荊州,如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諸多故事都膾炙人口。可以説,讀《三國演義》就不能不去荊州這座古城,就不能不了解關羽。關羽不僅是荊州之爭的主角,亦是我們中華傳統聖賢文化的代表。民間關於財神關公的信仰,其本質是對關公忠義仁勇這一民族文化精神的繼承與弘揚,更是對關公一生光明磊落的人格與品質的肯定。

建設文化地標或文旅項目,首先是抓住其獨具特色的地方性文化特點,其次是深挖其地方性文化內涵,其三是進行創造性的開發。以荊州關公雕像為例,荊州以關公為文化地標形象,這一選擇還是對的。三國故事裏有一句,得荊州者得天下。關公作為荊州的守衛者,本質上他守護了三國鼎立的一段和平時期,也給劉備在蜀佈局贏得了時間。關公失荊州,必然加劇了魏蜀吳三方力量的不平衡。最關鍵的是,關公既要報曹操欣賞之恩,又要忠劉備兄弟之義,他以其光明磊落踐行了忠義仁勇。荊州之爭,本質上是人心之爭;而關公是真正超越了這種人心之爭、守護了人性之仁愛。其實,關公文化不僅是荊州文化形象地標,也應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研究與繼承中的重要內容。

因此,筆者認為,對於荊州巨型關公雕像這一文化地標,還應該建設性地看待。既然缺乏文化內涵,那就深挖其文化內涵,並進行創造性的開發,只有賦予文化地標真正的文化內涵,這一文化地標才可能具備真正的獨一無二的精氣神。

據報道,巨型關公雕像高達57.3米,坐落在古城城區內,號稱“耗資15億元”,是目前全球體量最大的青銅雕像,荊州想借關公雕像所在的關公義園唱響文化旅遊,但自2016年6月開園以來營收慘澹,且關公雕像基座有沉降隱患。

目前,不僅荊州關公義園面臨著這樣的困境,很多新建的文旅項目都面臨著獲客難問題。筆者認為,文旅項目應廣開言路而不是閉門構思經營,如荊州文旅不妨廣泛徵集關公文旅策劃方案,文旅的靈魂還在於文化與創意,文旅項目的創意徵集與互動,更是文化影響人心與加強旅客聯繫的途徑。當前疫情期間,文旅項目更應充分利用網路。筆者相信,假以時日,荊州關公雕像不僅以技術解決基座沉降隱患,更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創意以及文化創意産品等吸引更多的人們。

此次住建部對湖北省荊州市巨型關公雕像項目和貴州省獨山縣水司樓項目予以通報,可見政府堅決治理濫建巨型雕像等“文化地標”現象之決心。據了解,貴州省黔南水司樓位於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北邊的凈心谷景區內;2016年9月開工,總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高99.9米,共有24層。據悉,該棟建築已經申報了三項吉尼斯世界紀錄: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築,世界最高水族、布依族、苗族民族元素建築,世界最大牌樓;同時也貼上了“舉債2億”“大型爛尾樓”等標簽。但在網上仍有網友留言,水司樓千萬別拆。

筆者也認為,何不以文化讓地標新生。對未建的文化地標建築嚴格審批,但對於已建的文化地標,應深挖其文化內涵,加強創新與開發,使其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地標,才是多贏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