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遺産

陳燕琴:針針計較“傳”旗袍

來源: 大眾日報 | 作者: 從春龍 同塵 | 時間: 2020-09-18 | 責編: 楚丹

在中國旗袍界,有位聲名顯赫的人物,她的一幅服裝設計手稿曾經拍賣了108萬元,成為業界傳奇;她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做中華旗袍文化講座上百場;她也曾受邀沿著“一帶一路”出訪交流20多個國家。她就是旗袍世家第三代傳承人煙臺旗源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燕琴。

記者見到陳燕琴的時候,她正在安排工作人員為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參會展品進行裝箱打包。她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這次展會我們圍繞‘我’‘我的城’‘我的國’三個層面,通過‘好杏韻’‘那時花開’‘中國好禮’等設計主題,講述開放包容的煙臺城市特質與中國文明進步的美好生活人文風貌。”

除了籌備參展事宜外,陳燕琴也在為上海、杭州、海南、烏鎮等地的旗源博物館等項目落地而忙碌。今年十月,旗源博物館上海館項目將會正式啟動。

外婆創制“中華旗袍”

“這項技藝來自於家族傳承,我的外婆、母親都是從事旗袍事業的。”陳燕琴告訴記者,外婆宋蘭芝自幼失去雙親。1912年,花季的她聆聽了孫中山關於推翻滿清統治建立共和體制,主張人權、平等、實業救國的演講後,萌發了設計一款女性服裝樣式來取代清政府頒發的《剃髮易服令》中要求漢人穿旗裝的想法。經過反覆實驗,她終於完成了融東西方文化于一體,凸顯女性身體曲線的改良旗袍。

1916年,第一件中西合璧的“中華旗袍”誕生了。為了推廣這款旗袍,外婆在幾個實業家的支援下于當年創辦了“旗源·旗袍商號”。

這種新款旗袍,集立領、收腰、斜襟、盤扣、開叉五大核心要素于一身,顛覆了旗人袍服的寬衣大袖,第一次將女性身體曲線之美展現出來,成為新女性的標誌,所以她當時遭到了封建思想者們“傷風敗俗、不成體統”等非議。  之後,旗袍的手藝又傳到母親宋桂蘭手裏。受熏陶,陳燕琴很小就喜歡自己在紙上勾畫各種衣服的圖形,大一些的時候,看到母親剪裁、熨燙衣服時不小心將衣物損壞,她會提出加刺繡、改款式的建議,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被母親認為有天賦,四姐妹中唯獨選中了她做接班人。

“母親對旗袍製作技術要求極高,對我進行了近乎嚴苛的訓練,像鎖扣眼、釘紐扣等,一公分的長度不多不少只能縫九針而且針腳要求特別整齊。旗袍的脖頸、腰圍處剪裁時必須嚴格按照比例和標準,不能有一點差池。母親常説一句話‘做人不要斤斤計較,做事要針針計較’。”這種寬廣胸懷和嚴謹認真影響了陳燕琴一輩子。

木板房裏開啟創業之旅

在母親的艱苦訓練下,陳燕琴不到兩個月就基本掌握了服裝技術的核心要領與旗袍的文化精髓。

後來,學有所成的陳燕琴,不斷將潮流元素滲透進旗袍設計、製作環節中,與母親宋桂蘭的傳統製作理念産生了較大分歧,在父親的支援下,倔強的陳燕琴在父親為她蓋的木製板房裏,打出了自己的招牌——陳燕琴服裝設計社。

陳燕琴告訴記者:“自己創業後,我的設計理念及技術得到了認可,很多人慕名前來找我學藝。我帶了好幾個培訓班。幹得多了,也練就了一項絕技,就是不用尺量,我目測就能估出客人的身體尺寸,為她做出一件合身的旗袍。”

1993年,陳燕琴服裝設計社遷到了煙臺四德街,後期擴大為陳燕琴服裝有限公司。隨著對中華旗袍文化理解的深入,她開始不滿足於自己所學。當時,國內還沒有服裝設計方面的專業院校,陳燕琴就以函授、遊學等方式攻讀了《中國服裝發展史》《西洋服裝發展史》等課程,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僅如此,她還隻身前往潮流前沿香港學習服裝設計。隨著視野的開闊,她也對中華旗袍文化有了更為深入的研究與解讀,對這一行也愈發熱愛。

1999年12月2日,“旗源之夢”時裝發佈會在第二屆國際時裝設計師周成功舉行,這使陳燕琴在旗袍界名聲大振。當時她以“黃河之戀、九十九朵玫瑰、錦繡中華、旗源之夢”四個設計篇章,詮釋了旗源對中華文化的解讀和對國際時尚舞臺的渴望,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陳燕琴還因此獲得了“中華旗袍設計皇后”的美譽。

陳燕琴告訴記者,在這場發佈會的影響下,影視明星以及四十幾個國家的外國使節、參贊及其夫人也紛紛慕名而來,請陳燕琴為他們量身定制中華旗袍以及其他中式服裝,“旗源”品牌也迅速在國內外設立了30余家專賣店。

2013年,憑藉國際化的視角與民族性的元素,陳燕琴榮獲“品牌中國年度人物”稱號。

致力於旗袍文化挖掘

在“旗源”帶著耀眼的光環復出以後,陳燕琴發現,我們五千年文明的衣冠之國,在國際時尚舞臺竟然沒有一席之地。陳燕琴和“旗源”放慢了發展腳步,把時間和精力幾乎都用在了中華旗袍文化的挖掘和技術的打磨傳承上。

陳燕琴告訴我們,很多人只是知道中華旗袍繁盛于上海,對“京派旗袍”“海派旗袍”與“旗人之袍”略知一二,但如問及中華旗袍的起源,很少有人能説出個所以然來。其實“中華旗袍起源於煙臺”。煙臺是中國最早開埠的城市之一,有農漁文化的積澱,有歐美風情的滲透、有共和思想的助推等,包括服裝配飾蕾絲花邊的繁盛、紅幫裁縫的無心插柳,這些都促成中華旗袍在煙臺起源。這些年來,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陳燕琴潛心研究挖掘中華旗袍的歷史沿革與人文精神,先後在《中國服飾》《文化月刊》等雜誌上發表多篇關於“中華旗袍起源於煙臺”的論述,並接受中央電視臺《圍爐藝話》《溯源》等欄目專訪,從文化上還原了煙臺作為中華旗袍起源地的歷史,為各大服裝院校提供了學術參考的依據。

除此之外,她在全球創意發起了“旗袍會”理念,還先後在煙臺建立了“中華旗袍文化創意産業中心”“中華旗袍文化傳播基地”,努力在各個層面傳承、傳播、傳遞、傳揚中華旗袍文化。

2015年,“旗源”參加了在白俄羅斯舉辦的“中國文化日”,並進行了專場品牌發佈與展示。2016年6月,在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辦的“東方神韻——中日韓服裝展示交流活動”中,“旗源”又以動態和靜態結合的方式將煙臺的海洋元素呈現在來賓面前。在隨後舉行的“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範”頒獎儀式上,陳燕琴特意穿上一件印有煙臺美景和中華旗袍起源的服裝上臺領獎。

“每件古董旗袍都有情感承載”

在不斷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陳燕琴也漸漸理解了母親復興“旗源·旗袍商號”,紀念中華旗袍始創者蘭芝先生,弘揚中華服飾文化的良苦用心,為此,她歷時七年,賣掉兩套房産,殫精竭慮打造了全球首家以中華旗袍為主題的體驗式博物館——中華旗袍博物館。博物館中還原了陳燕琴外婆當時的“旗源·旗袍商號”。

“館藏品中,每件古董旗袍都有著不同的情感承載和收藏故事。就拿那件林徽因的旗袍來説,我收藏它的過程就特別曲折。許多年前一個偶然機會,我了解到雲南有一個老太太是林徽因遠親的後代,她有一件林徽因當年穿過的旗袍。拜訪她的時候,我看到了那件旗袍,顏色素雅、做工精細。”陳燕琴説,我是林徽因的粉絲,能如此近距離地觸摸到偶像的物品,我激動地眼淚都落了下來,當即提出高價收購這件旗袍,被老太太拒絕。陳燕琴沒有放棄,隨後的幾年時間裏,她不斷地從煙臺坐飛機前往雲南,20多次去看望那位老太太,陪她聊天、干家務,感動了她,最後老太太把這件困難時期曾做過她嫁衣的珍貴紀念無償捐了出來。

“我的女兒王思琪也是學習服裝設計的,今年剛從英國學成歸來。”説起女兒,陳燕琴一臉的自豪。“在校期間,她曾獨立創意、設計、製作完成了《整形》《無界》等四個系列,得到過國際知名時尚雜誌的認同和英國藝術院校負責人的讚賞。她不僅在學校組建了‘旗袍會’宣傳咱們中華旗袍文化,還聯絡了不少對旗袍感興趣的同學,介紹他們到中國來學習、工作,為我們中華旗袍文化的國際交流做了很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