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傳承 川鄂桂三省區代表委員熱議傳統戲曲振興

來源: 四川文明網 | 作者: | 時間: 2019-03-15 | 責編: 信子維

  3月13日晚,由廣西戲劇院創排的新編傳奇壯劇《牽雲崖》在北京市梅蘭芳大劇院上演,贏得滿堂彩。作為此次演出的促成者之一,住桂全國政協委員、廣西戲劇院院長龍倩很是欣慰。

  距離1公里左右,四川代表團駐地,全國人大代表、省文聯主席鄭曉幸也在為川劇振興奔走呼籲:川劇既要留住老戲迷,也應培養新粉絲,需要在傳承中創新。

  這樣的呼聲並不“孤單”。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院長楊俊,也在為戲曲人才的培養徵求代表們的建議。

  近年來,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深入實施,傳統戲曲正走上振興之旅。全國兩會期間,記者採訪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共同為傳統戲曲振興支招。

  當“老戲骨”逐漸退場 唱念做打誰來傳承

  四川、湖北、廣西都是傳統戲曲歷史悠久的省區,成都、武漢、桂林等地都擁有不少久負盛名的“戲窩子”“戲碼頭”。但目前,各地戲曲傳承發展還面臨一些瓶頸性、制約性問題。

  “首當其衝的就是人才問題。”四川省藝術研究院院長張躍介紹,川劇基層演出陣地嚴重萎縮,現存基層院團存在“空殼化”現象。“儘管目前川劇演出市場火爆,但省內川劇演出團體普遍存在人才匱乏的情況,全省唯一設有川劇專業的高等院校四川藝術職業學院,招生情況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

  同樣的問題也在廣西存在。龍倩説,廣西戲劇院剛成立的那幾年,很多經驗豐富的老演員陸續退休,到2013年,劇院的青年演員中沒人擔綱過大戲主演。

  “振興戲曲,首先要振興人才,戲曲的未來一定在年輕人身上。”楊俊説,戲曲人才梯隊不合理的現象廣泛存在,湖北通過“5+2”培養計劃,由政府出資,定點培養漢劇、楚劇、黃梅戲等三個劇種人才160人,給湖北地方戲曲發展注入了生力軍。

  張躍認為,戲曲人才培養不應局限于演員,編劇、導演、舞美、道具、器樂等各種人才都不可或缺。尤其是編劇隊伍,在老一輩編劇逐漸淡出之後,中青年編劇如何在數量、品質上“接棒”,需要好好思考。

  鄭曉幸提醒,一方面要搶救老藝人,將他們的作品進行數字化處理;還要扶持一批民間劇社,挖掘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

  當“老戲迷”逐漸老去 生旦凈醜誰來捧場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老戲迷在漸漸老去,而青少年的娛樂方式日益多元化、電子化,培養新生代“戲迷”的任務更是難上加難。

  張躍説,娛樂方式的多元化,註定了戲曲不太可能像以前那樣,是百姓文化生活裏的“主菜”,但它可以提高自身的“曝光率”,成為人們了解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一種途徑和載體。

  鄭曉幸説,只有在堅守中不斷創新求變,不斷培養新的粉絲和消費群體,地方戲曲才能真正振興。

  各地的對策都瞄準了“從娃娃抓起”,“送戲進校園”“種戲在校園”等活動廣泛開展。川劇進校園活動已成為四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舉措中的重點項目,已連續四年舉辦中小學川劇傳習普及展演,今年該活動將力爭覆蓋全省21市(州)。

  楊俊認為的理想狀態是,學校內部要配備專業戲曲教師和音樂老師,開設校園戲曲必修課和選修課,讓孩子及其父母有選擇的餘地。

  龍倩認為,傳統戲曲應大力創新,以吸引年輕受眾。一個例子令她印象深刻,去年在成都舉辦的第四屆川劇節上,進行了川劇跨界融合展演展示,“戲與樂”“戲與影”“戲與舞”等主題跨界融合展演展示活動,集中呈現川劇交響樂音樂會、川劇音樂與搖滾音樂會、川劇快閃等新形式,古老的川劇變得時尚起來。

  除了形式的創新,也要注重內容的與時俱進。龍倩認為,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近年來,廣西戲劇院排演了反映黃大年感人事跡的現代桂劇《赤子丹心》等,受到當地觀眾歡迎。

  當劇院不再場場爆滿 戲曲演出誰來行銷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各地細化方案也在深入實施,傳統文化的展示空間越來越大。如何乘勢追擊,營造好地方戲曲的發展氛圍?

  楊俊認為,要大力培養專業戲曲行銷人員,了解目前的市場需要、受眾需求和真正的市場情況,在生産好的戲曲産品的同時,通過行銷人員把戲曲産品推出去。

  鄭曉幸認為,傳播方式單一,是地方戲曲傳播最大的問題。“我們原來要在劇院看戲,現在年輕人的娛樂方式是線上上。因此很重要的是,要走出去融合,與網際網路融合、與其他戲曲方式融合。”他認為,為了推廣戲曲,有時也要“甘當配菜”,“完全機械的、小範圍的堅守,不如大範圍的植入,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相融合”。

  今年春節假期期間,寬窄巷子千人齊唱《我和我的祖國》,川劇元素的加入驚艷海內外。鄭曉幸説,可以把地方戲曲當成一種藝術資源,將各種元素生動鮮活地植入到旅遊産業的全鏈條。引導扶持民間戲社,深入到旅遊景點、民宿、文化村落,讓民間戲曲文化有更大市場空間。(四川日報 記者 徐莉莎 張立東 余如波 楊宏斌 王春楠 龔文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