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特色小鎮建成高品質發展示範平臺

來源: 浙江日報 | 作者: | 時間: 2019-03-15 | 責編: 信子維

      高標準建設特色小鎮,重在高密度集聚創新要素,高頻率激發創新活動,大力度厚植新興産業,使特色小鎮成為浙江省高品質發展的示範平臺。

  把特色小鎮建成高品質發展示範平臺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重點任務之一是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要促進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産業集群形成和發展。浙江率先在全國推出特色小鎮建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選擇和創新舉措。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經濟發展要突出增強新動能。新動能的核心內涵是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高標準建設特色小鎮重在高密度集聚創新要素,促進協同創新;高頻率激發創新活動,大力度厚植新興産業,使特色小鎮成為浙江省高品質發展的示範平臺。

  特色小鎮營造生産、生活與生態融為一體的環境,代表了未來城市發展和新興産業生發的新理念,也是特色小鎮的優勢所在。特色小鎮雖然多數地處城郊,但紮實踐行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理念,注重三生融合,優越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其與中心城區的差距,生態環境、社區服務、人文關懷使得特色小鎮在城郊有利的區位上佔據了較高的生態位,從而加速了創業者、風投資本、科技人才、孵化器等高端要素的集聚。人才、技術、資本、數據等要素合理流動、共用和碰撞,激發創業創新的火花,促進産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生産要素放大社會生産力的乘數效應,使得特色小鎮活力無限。

  創新是特色小鎮的原始基因,産業融合是特色小鎮的靈魂,要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以創新引領新動能培育。

  創新是特色小鎮的原始基因。特色小鎮培育新動能,靠的不是簡單集聚高端要素,不是簡單提供政策優惠,而是按照産業鏈、創新鏈、服務鏈、資金鏈、政策鏈等“五鏈”融合的理念,構築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營造有助於培育新動能的産業空間環境。雲棲小鎮以“政府主導、名企引領”的創新模式,為各個領域的傳統産業、草根創業者和來自全球的高科技人才,構建了“創新牧場—産業黑土—科技藍天”的創新生態圈。紫金眾創小鎮依託浙江大學,打造集産業技術研發、人才匯聚、公共服務、金融資本、智慧財産權交易、創意休閒等功能于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社區,推動政産學研高效協同。蕭山資訊港小鎮憑藉1個“智匯港”+X個“智慧谷”構成的創新開放生態圈,以産業+基金+雙創平臺的融合模式強勢崛起,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創新的高地。

  産業融合是特色小鎮的靈魂,扣準數字經濟時代産業組織扁平化的脈動。以數字經濟和網際網路為主要內容的“新經濟”具有整合創新、跨界融合的特徵。新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引發新業態,在新一輪技術、資訊和産業融合的背景下,“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四新經濟正煥發前所未有的活力,展現催生新動能的無限潛力。特色小鎮也在積極探索産業融合,在既有産業基礎上尋找産業升級和轉型的突破口,原有産業的功能被深度挖掘,産業活力被重新釋放。網際網路帶來的“蝴蝶效應”影響諸多産業,成為撬動經濟轉型的重要支點,基於網際網路的産業融合在特色小鎮建設中表現尤為搶眼。每一個特色小鎮都成為深度融入網際網路理念、廣泛應用數字化技術的産業社區。

  産業創新平臺是特色小鎮的亮色,要定位産業創新平臺,有效促進傳統産業轉型發展,打造區域經濟新增長極。

  産業平臺是特色小鎮的本色,産業創新平臺才是特色小鎮的亮色。特色小鎮作為加快産業轉型升級的新載體,通過營造生産生活生態融合的環境,吸引高端要素集聚,構築創新高地。培育新産業新業態的同時,有效促進傳統産業轉型發展,成為一個經濟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特色小鎮的高端生産要素再向周邊擴散,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新經濟類的特色小鎮,圍繞科技創新發力,帶動技術創新成果的産業化和擴散,有效促進了高技術産業的培育和發展。依託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智慧製造和資訊安全等産業,正在涌現出的雲棲小鎮、地理資訊小鎮、物聯網小鎮、雲製造小鎮、新能源小鎮等一批高新技術特色小鎮,發展勢頭良好,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例如,全省特色小鎮的領跑者——余杭夢想小鎮孵化成功的很多項目逐漸走出小鎮,在小鎮周邊的産業園進行“加速”或産業化。特色小鎮的産業定位不僅要瞄準萬億級産業,尤其要更多選擇一些都市圈軌道交通便捷的有利區位,佈局一些資訊經濟小鎮、高新産業小鎮,圍繞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圍繞柔性電子、人工智慧、智慧汽車等産業佈局未來産業小鎮。

  高標準建設特色小鎮離不開多層次的體制機制創新。培育新動能,需要相應的制度供給,營造有利於創新型人才、跨界融合團隊、工匠型人才和創新型企業家發展的政策環境,構建政府、企業各方面的協同機制。對照適應新動能發展的要求,特色小鎮的制度供給力求“活而新”,充分體現“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構建適應新動能發展的協同機制。在小鎮建設上,實施動態管理的“創建制”;在政策扶持上,試行事後結算的“期權激勵制”和“倒扣制”;在政務服務上,建立“小鎮客廳”,推進數字化管理全覆蓋;在市場主體登記、審批流程再造等方面,暢通“綠色通道”。例如,嘉善歸谷智造小鎮憑藉“史上力度最大的”科技與人才新政吹響了集智聚才的“集結號”,既從上海吸引來高端要素,又能夠讓這些要素充分發揮作用,破解産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難題,釋放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白小虎 黃梓楨 作者單位:浙江省委黨校、金華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