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都江堰手握三大世界名片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伍策 元月 | 時間: 2018-08-14 | 責編: 許婧

中國網8月14日訊 北京時間今天上午,在加拿大舉行的第69屆國際灌排執行委員會議及國際會議上,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一同獲此殊榮的還有中國的靈渠、姜席堰以及長渠。截止目前,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項目已達17處,是擁有遺産工程類型最豐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佈範圍最廣泛的國家。而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更成為中國水利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載體。





都江堰宣傳部供圖


都江堰手握“三大”世界遺産


分析人士表示,此次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的成功申報,讓都江堰一躍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三大”世界遺産集中的城市,為都江堰增添了更多更深厚的城市底蘊,其意義顯而易見。


都江堰始建於西元前3世紀,是中國古代無壩引水的代表性工程,以“乘勢利導、因時制宜”和“深淘灘、低作堰”等技術特點而著稱,引長江支流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造就“天府之國”的美譽。


都江堰這項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不僅改變了“蜀人幾為魚”這樣嚴重的水澇災害局面,而且在2274年後的今天,仍舊發揮著巨大作用。截至2018年,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總面積1076萬畝,受益人口高達2300萬。


業內人士表示,都江堰水利工程採用的原理和建造技藝,一直被視作水利工程建設的樣板,至今仍為世人稱道和學習,被國內學者描寫為“比長城更偉大的工程”,也被全球水利專家一致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在都江堰水利工程流經的每一寸土地上,我們都能感受到無限的生機與活力。這項水利工程是蜀中人民的命脈擔當,卻更像是活著的智慧,在歷史長河中愈發熠熠生輝。


今天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然根植人心,它集經濟、社會、文化多元價值于一身,是都江堰、成都乃至中國的歷史人文地標。申遺的成功,在都江堰的歷史中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必然也會對其保護開發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今年,都江堰啟動了精華灌區修復工程,希望通過“理水、護林、亮田、彰文、興業”等方式,傳承天府農耕文明歷史文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現水旱從人、美田彌望、産業興盛的灌區盛景。




向力民 攝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充分肯定都江堰水利工程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與世界文化遺産、自然遺産、農業文化遺産等都稱為世界遺産,是國際灌排委員會為保護、挖掘和推廣具有歷史價值的可持續灌溉工程及其科學經驗而設立,自2014年開始在全球範圍評選,目的為保護、挖掘和推廣具有歷史價值的可持續灌溉工程及其科學經驗,每年申報評選公佈一批。


據了解,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遴選標準較為嚴格,必須滿足建設年代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設計、建設技術等方面領先於其時代等。


中國是灌溉大國,也是灌溉古國,灌溉歷史與中華文明的歷史同樣悠久。特有的自然氣候條件,使灌溉成為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歷史上産生了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區域特色鮮明的灌溉工程。近年來,灌溉工程遺産的影響力逐步擴大,已經成為水利文化面向社會傳播的主要載體。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提出要加強“灌溉工程遺産保護”。


對於中國來説,延續至今的灌溉工程遺産都是生態水利工程的經典範例,研究挖掘其科學技術價值和歷史經驗,對當前水利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入選,正是對其水利工程建造水準、社會功效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充分肯定。


國際灌排委員會(ICID)成立於1950年,是以國際灌溉、排水及防洪前沿科技交流及應用推廣為宗旨的的專業類國際組織,成員包括74個國家和地區委員會,覆蓋了全球95%的灌溉面積。


此前,中國前四批申報成功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還有四川夾江東風堰、浙江麗水通濟堰、福建莆田木蘭陂、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浙江寧波它山堰、安徽壽縣芍陂、浙江諸暨桔槔井灌、陜西鄭國渠、江西泰和槎灘陂、浙江湖州太湖溇港、寧夏引黃古灌區、陜西漢中三堰和福建寧德黃鞠灌溉工程等13個項目,加上本次的四個,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項目已達17處。


(伍策 元月 供圖:都江堰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