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華人華僑

中企,在南美“黃金國”獲得好口碑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陳效衛 王驍波 | 時間: 2018-05-11 | 責編: 雷衛騰

  哥倫比亞素有南美“黃金國”之美譽。這些年,肯吃苦、有技術的中國企業來到這裡,受到歡迎。哥中投資貿易商會會長卡洛斯·隆德羅説:“未來幾年,中企將成為推動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實現成功轉型的重要動力。”

  “一顆螺絲帽都沒有”到“幾乎是清一色的中國造”

  哥倫比亞礦産資源十分豐富,石油和煤炭出口額約佔該國出口總額的40%。隨著油氣領域的發展,哥倫比亞對油氣勘探設備需求逐年增大。“我們最初在哥倫比亞連一顆螺絲帽都沒有;現在已擁有3個辦事處和一個售後基地,這裡絕大多數鑽井使用的抽油機都有中國企業標識,幾乎是清一色的中國造。”山東科瑞公司(以下簡稱“科瑞”)哥倫比亞分公司副總經理杜佳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關鍵是中國技術和設備過硬!”科瑞哥倫比亞分公司市場經理裏卡多·薩爾米恩托表示:“在哥倫比亞,目前氮氣泡沫調剖和膜制氮技術,只有科瑞可以提供。”上世紀70年代美國和加拿大發明瞭氮氣技術,但沒有進一步研發,只是用來做一些簡單的輔助工藝。中國引進該技術後,進行了改進和創新,從而減少蒸汽熱損失,提高洗油效率和采收率。“企業越能創新,未來發展潛力就越大。所以我兩年前從哥倫比亞國家石油公司跳槽來到中國企業。”薩爾米恩托説。

  同時,國內相關製造企業也得以成功借船出海:撫順中油八建生産的鍋爐,江蘇玉龍等廠家生産的管線管,陜西重汽生産的運輸車輛車頭……放眼望去,位於博亞卡省的偌大油田儼然就是中國裝備主題展。科瑞哥倫比亞分公司總經理于兵介紹,科瑞自身主要生産組裝鑽修機等,其他設備都是國內兄弟單位生産。中企抱團出海,既提升了企業各自的海外銷售額,也撐起了“中國製造”的天際線,讓哥倫比亞人刮目相看。

  在通信領域,中國企業表現同樣亮眼。中興于2003年進入哥倫比亞,2011年憑藉其1000兆/秒的無線基站機技術榮獲哥“科技創新獎”,現在已成為當地最大的光纖接入服務提供商,市場佔有率達70%。“以前,我們的網速慢得像散步。短短十幾年,中興讓我們的網速快得像賽車。3G時代只能看新聞,4G則可看高清視頻,速度提高了50—260倍。”中興哥倫比亞分公司首席技術總監德爾卡多説。

  “只有做足功課,才能免交學費”

  企業走出去,不僅要了解當地市場,還要熟知和適應當地法律和文化。“企業初來乍到容易水土不服,這固然有當地政府和企業不了解我們的一面,但也有我們對當地知之較少的一面。只有做足功課,才能免交學費。”中國駐哥倫比亞使館經商參贊董蔚經常這樣提醒中企。

  法務問題堪稱中企進入當地市場最大的“攔路虎”。“2012年科瑞剛進入哥倫比亞市場時,就交了一筆不小的學費。”杜佳回憶,當年在招聘員工時使用了企業自定的工資標準,應聘的10多名工人自願接受了這一條件,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也未提出異議。但在合同結束之後的3年裏,他們分別向科瑞索要賠償。理由是根據哥倫比亞法律,最初的合同工資比對應工種的最低工資標準低了約10%。最後科瑞支付了高額的賠償金,與這些員工達成和解。

  “經歷這次教訓後,我們在勞務合同等方面特別注意,製作了一張崗位薪資規定對照表,同時加強了與當地知名律師事務所合作。如此雙管齊下,避免了被一塊石頭兩次絆倒的可能。”杜佳説。

  走出去需要接地氣,了解當地的需求。比亞迪為此做了大量功課。

  據統計,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目前在運作的柴油大巴達1.5萬多輛,每年燃燒1.8億加侖(1加侖合3.785升)柴油,排放二氧化碳達170萬噸。比亞迪哥倫比亞分公司總經理張春相認為,對於沒有多少重工業的波哥大而言,大巴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波哥大每年有6000多人死於空氣污染,20%的中小學生患上了呼吸系統疾病。“儘管電動大巴比柴油大巴價格要貴80%左右,但柴油大巴每天要消耗近50加侖柴油。根據當地油電差價,電動大巴使用約10年後,平均成本會低於柴油大巴。”張春相説。

  目前,比亞迪已在波哥大和哥倫比亞第二大城市麥德林交付了70輛電動計程車、6輛電動大巴和30輛電動叉車。電動大巴的低噪音、易操作等特點受到了當地居民和駕駛司機的好評。當地政府也逐漸認識到電動車的優越性。張春相説:“在波哥大和麥德林,我們今年有望分別拿到100輛大巴和300輛計程車的訂單。”

  走出去,人才也要本土化。

  在進入哥倫比亞市場的過程中,幾家中企都在當地聘用了高層管理人員、顧問、人力資源與法律方面的專家以及大量當地工人,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企業在法律、稅收、勞工等方面遇到的困難,使企業更好更快地融入當地。

  90後小夥裏卡多通曉西語和漢語,2015年被中國民企怡豪國際招進中哥合作的卡伊帕煤礦項目。3年來,他在項目上做翻譯,促成中方公司制度與當地規章條例的融合,為員工調解矛盾,成了公司裏的多面手。“在這裡,我每天都在不斷學習新東西。而最讓我高興的是,兩國文化在這裡融合,差異在慢慢變小,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在這裡逐步加深。”裏卡多説,他希望讓中國式效率留在哥倫比亞,讓拉美式快樂感染中企。

  “我已為6歲的小女兒準備了到中國深造的留學基金”

  中企進入哥倫比亞時間不長,但當地人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29歲的哈拉米尤出生在巴蘭基亞,家中5口人的生活最初全靠父親開計程車支撐。哈拉米尤大學畢業後,做過幾份工作,收入不高且看不到職業前景。加入比亞迪後,哈拉米尤從月薪400美元的行政秘書做起,現在負責部分人資工作,月薪也漲到1500美元,比在當地企業高出約500美元。“感謝比亞迪給了我進步空間,我終於能為家庭分憂了!”哈拉米尤笑起來。

  2016年10月在河北唐山舉行的第十屆中國—拉美企業家高峰會上,怡豪國際與哥倫比亞簽訂了為期15年、總額達93億美元的煤礦和金礦開採協議。怡豪國際董事長付波告訴記者,哥倫比亞已探明煤炭儲量居拉美首位,但98%都是露天開採,嚴重地破壞了環境。其洞採技術非常落後,只相當於中國上世紀50年代的水準。“目前,卡伊帕煤礦儲量300萬噸地面煤炭已基本開採完畢。怡豪國際引進了洞採技術和設備,使得地下3600萬噸煤的開採指日可待,也解決了我們很多人的就業和生活問題。”卡伊帕煤礦礦方總工程師法比安説。

  怡豪國際的哥倫比亞員工卡門説,他以前做臨時工的月薪只有78萬比索(約合280美元),要養活全家5口人,經常入不敷出,兩個兒子不得不經常逃學在附近礦場做臨時工。自從加入卡伊帕項目部後,卡門在中國師傅的培養下,業務進步快,月薪也漲到258萬比索(約合925美元),不僅家裏有了積蓄,3個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也得到了保障。

  中興也利用技術優勢改變著當地居民的生活。中興從最初不到5人的辦事處發展到如今有著600多名本地員工的分公司,以及中興拉美技術支援中心和工程服務中心。此外,中興還通過與哈維裏亞那天主教大學合作建立電信實驗室,向哥倫比亞國家職業培訓中心提供專業技術支援,每年招收約30名培訓中心學員實習,直接或間接為當地培養通信人才達萬人。

  35歲的阿勒斯德羅已在中興工作5年,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物質、技術和文化上的三重收穫讓他不僅愛上了中國企業和中國文化,也將這種愛延伸到了下一代。“我已為6歲的小女兒準備了到中國深造的留學基金,希望她將來學成後加入中國企業,為哥中兩國友好盡一份力。”

  中國駐哥倫比亞大使李念平表示,目前,哥倫比亞已全面進入長期衝突結束後的重建時期,在基礎設施、能源資源、現代通信、農業等領域有很大需求。在這些領域,中企具有很強的實力和競爭力。哥方所需,正是我優勢所在。作為太平洋沿岸國家和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支援者,對華友好的哥倫比亞完全可以成為“一帶一路”對接拉美的重要一站。中哥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必將迎來新的快速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