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秀英加強“非遺”傳承保護 老藝人:可邀傳承人進校辦培訓

來源: 海口網 http://www.hkwb.net | 作者: | 時間: 2018-04-20 | 責編: 雷衛騰

  原標題:秀英加強“非遺”傳承保護

  老藝人:可邀請傳承人進學校開展培訓

  海口網4月20日消息(記者謝大強)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産被視為本土“文化標識”,日前秀英區在石山、永興鎮舉辦了麒麟舞、海南八音、石山山歌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培訓班,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延續“本土記憶”, 重塑本土“文化標識”。

  現狀:“非遺”後繼乏人

  火山山歌傳唱發起者、石山鎮退休老教師王基光表示,由於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沿革,海南文化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因此加強對海南本土歷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保護海南本土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途徑。

  王基光認為,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的文化生態環境日益萎縮。隨著網際網路和手機的廣泛應用,年輕人對流傳久遠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越來越不感興趣,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斷層嚴重,隨著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産“老藝人”年老或相繼過世,後繼乏人。

  現已80歲高齡的海南八音傳承人黃茲合老人建議:其一,盡可能將古老的海南八音採用現代手段加以保護,除用文字記載,還可用錄影留存;其二,要培養非遺傳承“後繼有人”,可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高校、中小學,梳理本土文化,讓這些散落在民間的遺珠,通過原生態和創新的有機融合,在年輕學子中傳承。

  群眾:“本土記憶”不能丟

  永興麒麟舞自明朝中葉從中原傳入海口羊山一帶,數百年來,羊山地區村民世代沿襲,並不斷滲入本土文化,成為了當地春節、元宵、公期、婆期等盛大慶典、宗祠祭祀的一項文化內容,也成為了我市一份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4月14日永興鎮昌儒村舉行的麒麟舞傳承培訓現場,代表性傳承人採取“以老帶新”的方式,向孩子們傳授麒麟舞技藝。伴隨著“咚咚鏘”的鑼鼓聲響起,小學員們用當地方言一邊唱一邊跳,引來眾多村民前來觀看,“村民們其實還是很喜歡觀看麒麟舞的。”麒麟舞傳承人吳清河説道。

  海南八音器樂是海南器樂的主要品種,它因採用八大類樂器演奏而得名。8大類樂器為弦、琴、笛、管、簫、鑼、鼓、鈸,在本土婚宴、公期上均可看到八音的身影。村民洪先生説:“我們從小就喜歡聽八音,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丟,一定要傳承下去。”

  火山山歌最早的發源地是在石山鎮的博昌村,因為火山民歌比較接近生活、接近民眾,它通過對唱、合唱、獨唱的等形式,加深了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村與村之間的友誼和理解,起到睦鄰友好的促進作用。來自市群眾藝術館的吳青老師現場教學,吸引現場50多名村民學習跟唱。現場學習的最小的只有5歲,最大的將近70歲。對此,王基光開心地説:“有年輕人的參與就是給火山山歌帶來活力,就不怕沒人傳承了,相信火山山歌一定會越唱越長久。”

  保護:讓“非遺”走近群眾

  秀英區文旅局負責人表示,挖掘、傳承、保護、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産可以提升地方文化特色,更好地服務全域旅遊的發展,但這項工作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參與。

  近年來,秀英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在多個社區和村莊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基地,通過傳承人、老藝人對年輕一代進行培訓幫帶。同時結合春節、端午、中秋、國慶等傳統節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民間戲曲展演”活動。石山八音、石山山歌、東山瓊劇、永興麒麟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和愛好者紛紛走進社區、農村、街邊小公園等場所,給社區居民帶來了近距離接觸非遺文化的機會,讓更多的基層群眾認知並喜歡上非物質文化遺産。

  此外,秀英區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和資源特色,把火山文化、鄉賢文化、國學文化、海南八音、麒麟舞融入到文明生態村建設中,突出差異化、特色化的文化內涵,營造出濃濃的鄉愁文化氛圍。

  如今,秀英區一個個文明生態村通過深入挖掘火山文化、鄉土文化,注重優秀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這些植入文化靈魂的文明生態村,已成為海口漸熱的鄉村近郊旅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