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引黃灌溉12條古渠係申報世界遺産

來源: 寧夏日報 | 作者: | 時間: 2017-04-24 | 責編: 雷衛騰

    本報訊(記者 馬照剛)4月20日,在青銅峽舉行的寧夏引黃灌溉古渠係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簽名暨黃河拜水盛典實景演出新聞發佈會上記者獲悉,我區對秦渠、漢渠、漢延渠、唐徠渠等12條寧夏引黃灌溉古渠係向世界灌排委進行“申遺”。目前,“申遺”各項工作已有序推進。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與世界文化遺産、自然遺産、農業文化遺産等並稱為世界遺産,是國際灌排委從2014年起開始評選的世界遺産項目,旨在更好地利用和傳承仍在發揮作用的古代灌溉工程,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該項目遴選標準為:建設年代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設計、建設技術等方面領先於其時代,為農業發展、糧食增産、農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目前,我國陜西鄭國渠、四川東風堰等10處已成功申報。

    寧夏引黃灌溉有著悠久的歷史,可遠溯到秦漢,歷經滄桑變化從未中斷,是國內四大古老灌區之一,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塞北江南”的美譽。自秦代開鑿的秦渠、漢渠、漢延渠、唐徠渠、七星渠、美利渠、羚羊壽渠、大清渠、惠農渠、西幹渠、東幹渠、躍進渠等古渠仍在汩汩流淌、惠澤韆鞦。現今,引黃渠道縱橫交錯,密如網織,灌溉面積達780萬畝,2000多年的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開發建設史。

    在寧夏曆代治水實踐中,漢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術,元代的控水木閘、滾水壩,明代的石閘布設等先進的治水、管水、用水技術廣泛應用至今,秦代的蒙恬、西漢的漢武帝、唐代的李聽等眾多治水人物不朽業績彪炳史冊。目前,現遺存漢代的陶漏斗、唐代的鎮河鐵牛、明代的漢渠碑首、清代的鈕公生祠碑等水利文物、器具、實物有500多件。

    今年1月12日~13日,國際灌排委副主席、國家灌排委副秘書長丁崑崙一行來寧考察指導引黃灌溉古渠係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工作時,高度評價了寧夏引黃灌溉工程的建設發展成就,認為寧夏引黃古渠係歷史悠久厚重,既是百姓生存發展的需求,也是歷代興國安邦的需要,歷經諸多朝代變革依舊發揮效益實屬不易,對於研究古代治水精神文化和推進現代水利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目前,國家灌排委3次對我區申遺工作進行考察指導,已將寧夏引黃灌溉古渠系列為向世界灌排委推薦的四個工程遺産之一。5月中旬,國內專家將對我區申遺進行現場評審,7月份,國家灌排委將向世界灌排委報送申遺相關材料,9月份,國際灌排委將進行初評,10月份公佈評審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