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之一:袁氏飛叉

來源: 湖北日報網 | 作者: | 時間: 2017-03-28 | 責編: 雷衛騰

圖為:每把飛叉都是自己畫圖找人加工成型

圖為:袁明新十分愛惜飛叉

圖為:一把飛叉被袁明新舞得行雲流水

  楚天都市報訊 圖/楚天都市報記者蕭顥 文/楚天都市報記者陳淩燕

  一把28斤重的鋼質飛叉,雪亮雪亮。

  唰地一下,66歲的袁明新伸手一摟,將鋼叉握上手,手肘隨即旋動,轉眼的功夫,這把鋼叉便圍著他的身體盤旋飛舞——這就是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之一:袁氏飛叉。“11歲時,我師從武漢雜技團教官林振飛,開始學習飛叉。”袁明新説,自己打小喜歡武術雜技,也有些功夫底子,學起來上手很快。

  1975年,他工作時頭部受傷,一度放下了飛叉。直到30年後的2004年,他的左手手腕骨折痊癒後,他決定繼續把飛叉練起來。多的時候,他能一個人同時飛三把鋼叉。

  他家中有十幾把飛叉,最輕的3斤,最重的38斤。有全鋼打造的,也有鋼叉配檀木或梨木桿的。每一把都是他挑選鋼材,設計好比例,親手畫好圖紙,再請人訂制的。“飛叉技藝已經有1500年曆史。”袁明新驕傲地介紹,“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他説,自己同輩的師兄弟中,只有自己學成。繼承很重要,發展也很重要,“師傅教會我蓋頂、抱月、背劍、過腳等12個基本動作,後來我自己又發展出纏頸子、拱叉、穿腋下等8個新動作。”“練飛叉能提高身體的靈活性。還能活絡經脈,強筋壯骨。”袁明新説,“我這些年,冬天都沒穿過保暖內衣,睡覺只蓋兩層毯子。”

  墨水湖畔,袁明新站在草地上,舞起飛叉,很快吸引了路人眼光。年輕人則忍不住想偷偷試一下飛叉有多重,袁明新熱情地介紹,他希望年輕人關注,讓這門技藝傳遞下去。“學飛叉,既要有熱情,還要有毅力,這樣才可能學成。”他説,收徒弟這事可遇不可求。這些年也有人陸續來找他學藝,但真正能堅持的屈指可數。

  不過他仍相信總有人會願意學下去,他有這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