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創資訊

走近幾位殘障人士的陽光生活:愛與尊嚴,讓生命律動如歌

發佈時間: 2022-03-30 13:14:39 |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李丹陽 安勝藍 王美瑩 王媛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上午,借助無障礙導板搖動輪椅搭乘公交車,來到北京四季青醫院接受治療,在志願者一對一的幫助下順利掛號、就診、化驗、取藥;下午,預約一輛後備廂裝有電動升降平臺的網約車前往某書店,在全程無障礙的設計下自助選書、購書;隨後,撥打電話預約,在工作人員協助下乘地鐵返回家中……

這是北京市民孫先生度過的普通一天,但作為肢體殘疾人士,他深知自己享有的出行和生活體驗並不普通。與過去時常“碰壁”的經歷相比,如今殘疾人擁有了更多便利,能夠更加平等而有尊嚴地融入社會生活,這得益於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快速發展,以及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日益完善。

24小時,365天,8500多萬名殘疾人,無數個生活場景。時間與空間連綴成一支充滿想像的歌曲,讓每個生命如音符般自由躍動。冰雪消融,北京冬殘奧會奏響的拼搏進行曲已圓滿收尾;春風吹拂,廣大殘疾人共同演繹的逐夢交響曲正漸入高潮。

image.png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教職工在陪伴兒童們玩耍。新華社發

image.png

在廣西南寧市邕寧區那樓鎮中山村“陽光助殘扶貧基地”,飼養員在餵養青頭鴨。新華社發

image.png

殘障人士在河北張家口崇禮區“殘疾人溫馨家園”查驗文創産品品質。新華社發

1.“家園”相伴,希望如晨光破曉

週一清晨,35歲的趙覓晶早早來到北京市海澱區東升鎮溫馨家園,準備參加討論分享課。主講人是她熟悉的談老師——北京市海澱區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副主席、海澱區東升鎮殘聯專職工作者談蘇。談老師和大家聊起了北京冬殘奧會,同學們都有一肚子話要講,爭著發言,興致勃勃。

在溫馨家園裏,趙覓晶覺得自己和一名普通學生沒什麼不同,雖然她和同學們都患有精神殘疾。

2008年以來,北京市殘疾人事業進入了發展黃金期,建成了400多個殘疾人溫馨家園,為各類殘疾人提供職業康復、日間照料、法律維權、幫扶性就業等多種服務。海澱區東升鎮溫馨家園就是這樣一個“有愛家園”,除了為轄區內有需要的殘疾人提供服務外,這裡還為常駐“學員”提供豐富的課程和活動,幫助他們掌握實用技能,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2021年,我們組織了40多場特色活動,技能類的有非遺掐絲課、茶藝課,文體類的比如冰壺運動體驗,健康類的如護耳義診、抗疫心理諮詢,還有多場聯誼、座談活動。”談蘇介紹,全年約有15500人次參加相關課程與活動,許多殘疾人在這裡重拾生的希望。

趙覓晶便是老學員之一。“從2013年初次來這兒後,我只要沒事就會天天來。這裡已經成了我的第二個家。”她説,九年多來,溫馨家園見證了自己生活的變化,也見證了自己心態的改變。

“過去晶晶十分內向,參加了溫馨家園課程後,漸漸會主動收拾家務、做飯,還能輔導孩子寫作業,變化真是太大了。”看到女兒越來越自立、樂觀,趙覓晶母親眼含淚光。

2015年至2021年,中國殘疾人社區文體活動參與率由6.8%提升至23.9%。“希望繼續辦好殘疾人身邊的‘家園’,鼓勵他們勇敢走出家門,滿足興趣愛好,增加社會交往,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談蘇説。

2.傳遞夢想,自強的種子向陽而生

春陽熙暖,首鋼園區人頭攢動。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這天上午,鏡頭定格下了不平凡的一刻——因車禍高位截癱的90後湖南女孩楊淑亭,借助外骨骼機器人“站”了起來,以獨立行走的方式,完成了自己這一棒北京冬殘奧會火炬傳遞。

“站起來的感覺真好。”楊淑亭告訴現場觀眾。了解她的人知道,這個要強的湘妹子從不曾“躺平”。

變故發生在2011年。車禍過後,家裏為給楊淑亭治病欠下20多萬元債務,生活跌落低谷。但她沒有消沉,而是自強創業,靠經營工藝品淘寶店還清債務,賺到了“第一桶金”。隨後,在各方支援下,她創辦了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七七科技公司等企業,不僅帶領著身邊的殘疾人就業,還帶動了家鄉數百家貧困戶脫貧。

在位於湖南省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白毛坪鎮的萬紅花卉生産車間裏,一位殘疾工人坐在加工機械前,將未完成的倣真花瓣一片片擺在固定位置上,幾秒鐘後,機械便自動將花瓣串成了一朵花。

從原來出門在外找工作難,到現在家門口就業、每年有3萬多元收入,這位工人表示,靠著楊淑亭提供的工作機會,自己用勞動改變了一家人的生活。

“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楊淑亭希望,自己能像傳遞火炬一樣傳遞希望,努力為殘疾人們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楊淑亭的故事,是我國殘疾人的生動縮影。“十三五”時期,5.75萬名殘疾學生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近1萬名殘疾學生被高等特殊教育學院錄取;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規模每年均超過800萬人,2020年已達862萬人;每年平均有40萬名殘疾人參加政府補貼職業培訓……

從校園到職場,從就業到創業,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帶著堅強意志和無限潛能面對生活,擁抱更加開闊的人生。

3.共用芬芳,文藝潤澤精神世界

午後,陽光正好,詩意正濃。71歲的王瑞竹跟著手機裏的語音讀屏,最後演練了一遍詩歌誦讀,便熟練地登錄線上會議軟體,等待著中國盲文圖書館每週舉行的線上朗誦沙龍。

王瑞竹曾是一名空降兵,自從患了嚴重眼病導致雙目失明後,他遲遲無法適應,一度失去自信。在親友介紹下,他嘗試加入中國盲文圖書館,參加閱讀、朗誦、演唱等活動,還通過培訓學習了定向行走、電腦和各類專用輔助器具的使用。漸漸地,他在這裡找到了一片天,心頭的陰霾也被驅散了。

一段情緒激昂的朗誦,讓王瑞竹贏得了志願者和其他視障人士的喝彩,這令他很有成就感。“朗誦不但能增加文化知識,還能陶冶性情。我在北京和全國的朗誦大賽中都獲過獎,朗誦讓我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標。”王瑞竹説。

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畢郭鎮黑都坡村的一方書桌前,59歲的盲人按摩師邢金華沐浴著日光,打開手中的網路聽書機,音樂隨即縈繞耳畔。這款名為“陽光聽書郎”的網路聽書機由中國盲文出版社研發,由煙臺市政府免費發放給邢金華,每天陪伴他長達五六個小時。“它專為盲人設計,只用五個按鈕就可以找到有聲書、音樂、評書和電影,我還常用它聽新聞呢。”邢金華很喜歡這個“夥伴”。

近年來,中國殘聯等持續推進“盲人數字閱讀推廣工程”,向400多家公共圖書館配發20萬台智慧讀書機,讓邢金華這樣的讀者受益。

除了聽書,邢金華還保持著讀紙質盲文書的習慣。他在中國盲文圖書館借書已有五年,每次借6到10本,包括推拿針灸類專業書和其他生活類、科普類讀物。有了中國盲文圖書館和中國郵政專為視障讀者定制的“盲人讀物專遞包”,邢金華能夠靠雙手摸索,開闔包裹拉鏈取放書籍,便捷地更換地址卡片,寄書給遠在千里之外的圖書館。

“小小快遞包,裝著沉甸甸的關懷。”邢金華説,在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溫暖關懷中,許許多多和他一樣的殘疾人朋友,正共用著文藝的養分。

4.康復自立,自信融入社會生活

晚十點,中國康復醫學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脊柱脊髓外科醫療組長、主任醫師王方永突然接到醫院電話。

“患者血氧持續下降,情況危急,需要立即處理!”電話裏,值班醫生向他報告。王方永立即穿衣出門,趕往醫院。這是一位高位截癱的患者,因長時間躺臥,呼吸道産生大量痰液,發生了呼吸系統阻塞,如果處理不及時,將有生命危險。

“吸痰,插管。”一到醫院,王方永便果斷下達處置意見。看到血氧監測儀數值逐漸升高、趨於平穩,患者缺氧症狀緩解,他才放下心來。

脊柱損傷的截癱病人常會出現各種並發癥,靜脈血栓、泌尿系統感染……夜間搶救,每個星期都會發生。從事脊柱外科康復醫學20多年,王方永已無數次經歷過這樣的緊急時刻,幫助患者度過一道道險關。

王方永的患者都是脊柱受到嚴重損傷的人,他們中有的可以基本恢復,有的再也不能回到過去。接受自己成為殘疾人的事實,這是很多患者無法面對的難關,王方永一直是那個真心幫助他們的人。

幾年前,一位年輕小夥在煤礦作業時被落石砸傷,脊柱骨折,王方永和團隊盡全力救治,但嚴重的傷勢依然造成了截癱。小夥子從此無法站立,只能靠輪椅代步。

看到康復希望渺茫,小夥情緒失控了,一次次與家人和醫護人員發生爭執。

為了讓小夥重拾信念,王方永一次次和他談心。他問小夥:人有兩種活法,渾渾噩噩地活和好好活,你選哪一種?小夥子沉默了。過了好幾天,他告訴王方永:“我想明白了,與其這樣,還不如積極治療,好好活著。”

在運動治療過程中,王方永發現這位小夥籃球天賦過人,便推薦他參加輪椅籃球運動員選拔。如今,小夥已經成為輪椅籃球國家隊的一員,代表中國征戰殘奧賽場。

“康復治療很漫長,或許要持續一輩子。但人生還有很多可能,坐在輪椅上,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對社會同樣有用。”王方永總是這樣開導患者,幫助他們盡可能實現生活自理,回歸家庭、融入社會。

從醫20來年,多次出國留學交流,王方永見證了中國殘疾人康復事業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國康復醫學起步雖晚,但在國家的重視和全社會關注下發展迅速,與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小。”他介紹,許多高精尖的“黑科技”被應用到康復醫學中,比如康復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等,為殘疾人患者的康復治療提供了極大幫助。

更令人欣慰的變化來自國家政策。現在,越來越多的康復醫療項目納入醫保,為殘疾人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王方永介紹,當前我國康復醫學人才培養不斷加強,科研不斷深入,康復大學也正在全力建設之中。他相信,中國康復事業的發展將為廣大殘疾人帶來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