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歷史文化和精神價值,10月16日,北京“社區科普益民工程”啟動儀式——殘疾人非遺科普課程手工扎染活動在北京海澱區上莊鎮溫馨家園舉行。
據統計,我國目前殘疾人數量約8500萬,在海澱區29個街鎮中,有殘疾人2萬餘人,其中包含了視力、肢體、精神等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殘疾人。國家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發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殘疾人就業作為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用社會物質文化成果的基礎,各級政府已經將殘疾人就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制定優惠政策和具體扶持保護措施,為殘疾人就業創造條件。殘疾人就業條例、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等政策法規切實加強了殘疾人社會群體就業方面的權益保護。
為提高殘疾人以藝自養的能力,滿足殘疾人對於文化科普的渴望與需求,北京市海澱區德藝馨殘疾人民間藝術社舉辦了此次非遺科普課程——手工扎染科普活動,此次科普活動由藝術社任雙紅老師、賈振宇老師現場向各位殘疾人士現場教授手工扎染知識與技巧,活動在解決殘疾人學習知識、提高個人科學素質、增加技藝技能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手工扎染是用線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後,再進行印染,然後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的一種印染技術,擁有100多種變化技法,其獨特技術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的。扎染技術以其獨特的技巧與靈動,成為中華民間藝術瑰寶,也成為了一種時尚與潮流,通過這次殘疾人手工扎染科普活動,能夠把扎染技術向更多的殘疾人士進行推廣。活動通過PPT講解與實地操作結合的方式,理論教授結合實踐活動,生動地向在場的殘疾人士展示了扎染工藝的魅力。活動中,任雙紅老師和賈振宇老師悉心教學,用心指導,手把手地幫助在場的殘疾人朋友完成了扎染任務,滿足了殘疾人士的精神需求,提升了殘疾人士以藝自養的能力。完成製作後的扎染作品樸素自然,獨具一格,正如中華傳統文化扎染工藝的精神實質——勞動人民的樸實、勤勞、純潔、善良。
本次活動還發放了採用盲文印刷技術的“科普助殘科普知識進萬家”介紹資料,在等待扎染作品浸染的過程中為殘疾人提供了VR體驗活動,拉近了殘疾人與科技的距離。活動尾聲,任老師還向大家展示了絲淩堆繡、絲網花、植物草盤、工藝編織、博繡、團扇製作、手工編珠、空氣加濕花等以往學員作品,鼓勵大家不斷學習。
這次科普活動不僅僅是對傳統非遺文化的科普,更具有加強殘疾人文化建設,促進殘疾人共用社會改革豐碩成果的重要意義。以文化振奮精神,以文化溫暖心靈,通過這次北京基礎科普行動,豐富了殘疾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了殘疾人的生活品質,讓殘疾人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融入社會,學習技術,從而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真正的享受到生活給他們帶來的自信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