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視頻中國

宜興紫砂壺

發佈時間: 2015-07-22 | 來源: 宜興旅遊園林網 | 作者: 吳愛鳳 | 責任編輯: 吳愛鳳

宜興紫砂壺
 

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紫砂壺,曾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現也有機器大批量製造的。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産地在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説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紫砂壺的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裏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歷史

宜興紫砂壺,始於明代正德年間。宜興紫砂壺是藝術品,它形制優美,顏色古雅。 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器藝術也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邵友蘭,清道光年間人,是當時的制壺名家之一。也是當代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輩人。邵友蘭善做倣古器型,尤以“配泥精緻,質堅如玉為一絕”。所用印章有橢圓式帶邊紋的“陽羨邵友蘭制”,還有帶邊的方章“友蘭秘制”,小印楷書“友蘭”二字,銘刻一般署名“二泉”所作。由於紫砂藝人的印章材料堅固,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終生都在使用,因此印章款的鑒別是判斷紫砂壺作者的一個直接依據。 1950年至1960年的宜興紫砂壺,是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品種,這個時期的紫砂工藝,可以説是紫砂製造工藝能夠流傳至今、發揚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歷經戰亂的宜興紫砂從業者僅存五十多人,而制壺的老藝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老藝人組織起了合作社,恢復了紫砂壺的生産。這個時期出現了朱可心、王寅春、蔣蓉、顧景舟、吳雲根、裴石民等一批壺藝大師,這些大師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質優良,工藝規範,受到了壺具收藏愛好者的追捧與青睞。

 特點

由於宜興紫砂壺特殊的材質,使其具備了以下幾個特點:

1.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能使茶葉越發的醇鬱芳沁。

2.紫砂器使用的時間越長,器身就越光亮,這是因為茶水本身在沖泡過程中也可以養壺。

3.紫砂器的冷熱急變性好,即可以放到火上燒,也可以在微波爐中使用而不會爆裂。

4.傳熱慢,而且保溫,若使用提攜無燙手之感。 

5.坯體能吸收茶的香氣,用常沏過茶的紫砂壺偶爾不放茶葉,其水也有茶香味。

6.紫砂壺的泥色與經常沖泡的茶葉有關,泡紅茶時茶壺會由紅棕色變成紅褐色,經常泡綠茶時,砂壺會由紅棕色變成棕褐色。壺色富於變化頗耐人尋味。

7.宜興紫砂有很好的可塑性,入窯燒造不易變形,所以成型時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各種器形,使紫砂器的花貨、筋紋的造型能自成體系。

8.獨特的透氣性能。所制的花盆透氣不透水,栽培花木極易成活,不容易爛根。另外其透氣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變味,而且隔夜茶也不會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