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視頻中國

5分鐘宜興宣傳片

發佈時間: 2015-07-21 | 來源: 中國宜興國際陶瓷文化藝術節官網 | 作者: 吳愛鳳 | 責任編輯: 吳愛鳳

中國宜興

宜興古稱陽羨,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的太湖西岸,滬、寧、杭大交通的中心,是長江三角洲的一顆璀璨明珠。宜興自然條件優越,物産資源豐富,山水秀麗煥彩,素以“陶的古都、洞天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而享譽海內外。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仰慕這裡的秀麗風光而來寓居,吟詩作畫,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更留下了“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詩句。宜興的溪山勝景畫卷,讓人嘆為遊止。有沿太湖 55公里湖岸以蘭山半島最為秀麗的太湖風光;有1934年便開發與法國里昂洞、比利時漢人洞同稱為世界三大奇洞、演繹“梁祝文化”的我國AAAA級景區善卷風景區;體現出“陶祖文化”的陶祖聖境風景區;還有各具特色的張公洞、靈谷洞等溶洞景觀;其中有“華東第一竹海、蘇南第一峰、太湖第一源”之稱的竹海風景區更是我國竹文化和竹風景的代表性景區;有融山水風光和人文景觀寓一體的龍背山森林公園;有江南園林之源以山林野趣見長的玉女潭;有“天然植物王國”之稱以“稀奇古怪”為四大特色的省級自然森林保護區龍池山;有立體的畫、無聲的詩而隨山勢鋪展流韻的一望無際的茶的綠洲,也有大片的青梅園、葡萄園、板栗園、梨園、桃園等一大批現代農業觀光園,以及十里野荷園、杜鵑花基地、紫砂村等特色觀光區,這些旅遊資源數量之多,特色之鮮明是一般地區所罕見的。

世界上陶瓷的發源地在中國,而中國陶瓷的古都則在宜興。宜興陶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宜興的先民便發明瞭陶器。七千多年來,勤勞智慧的陶都人創造了燦爛輝煌的陶文化和無與倫比的陶瓷藝術。被譽為“東方明珠”的宜興陶瓷名傳天下,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五朵金花”各放異彩、獨步韆鞦的紫砂陶更為世界一絕。“人間玉珠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便是對紫砂陶藝的絕妙寫照。

古往今來,雋秀靈毓的青山碧水孕育了濃郁的地方文化和傑出英才。宜興不僅是風光秀麗的旅遊城市,也是舉世聞名的“文化之鄉”和“教授之鄉”,可謂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宜興人自古即以好學上進著稱,歷來以耕作為本、讀書為榮,文人學士中的傑出者,代不絕書。東漢有兄弟封侯的蔣澄、蔣默“一門九侯”;三國兩晉有周賓、周魴、周處、周琦“四代英傑”,其中周處射虎斬蛟、改過自新的故事國人皆知,千古流傳。近百年來,宜興人文薈萃,英才輩出。革命家潘漢年可歌可泣,光耀青史;美術界有徐悲鴻、錢松喦、尹瘦石、吳冠中;文學新聞界有于伶、曹辛之、徐鑄成、沙蕾;音樂界有儲師竹、張權、閔惠芬;科學教育界有周培源、蔣南翔、唐敖慶、史紹熙;體育界有朱了洲、王南珍、董承良……各界名人,枚不勝數。國家教委統計資料表明:宜興為全國現職教授最多的縣(市)。因而,宜興又獲得了“教授之鄉”的稱號。在我國第一次科技大會上,主席臺就座的 10人中,宜興人便佔了4位,周培源、蔣南翔、潘菽、唐敖慶4位學者一口鄉音分外親熱,被人戲稱該會“成了宜興人的天下”。1988年3月30日,歐洲日報曾專門登載了《江蘇宜興風水好,大陸學者它居多》的文章,報道了宜興文化和教授之鄉的奇特現象。

宜興人才輩出格局的形成與宜興尊師重教的歷史是密不可分的。近幾年來,宜興本著有利於教育發展、有利於素質教育實施的指導思想,積極穩妥地推進教育改革,實現了各類教育事業的協調發展。全市小學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繼續保持 100%,初中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分別達100%、99.77%、99.99%;本科過線率為34.04%,超出全省平均水準11個百分點,在無錫大市中處於領先地位。其中,市職教中心本科過線人數列無錫市職業學校第一。全面進行辦學體制改革,在成功創辦2所股份制學校和4所公辦民營學校的基礎上,新建了民辦淩霞實驗中學。全市各級各類學校新辦成人高等教育學歷班32個,參學近1300人。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能力,加快技術工人培養。2004年上半年,全市從業人員培訓10.5萬人,全員培訓率達23.9%,較好解決了企業的用人問題。如今,宜興“教授之鄉”的美名已和山水煥彩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珠聯璧合,在世人心中,熠熠生輝,散發著恒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