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基金聯合基金實現“三城一區”全覆蓋


中國網訊 (記者 王瑞芳)2023年7月26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與昌平區人民政府舉行簽約儀式,雙方共同設立“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昌平創新聯合基金”(以下簡稱“昌平聯合基金”)。昌平聯合基金的設立,標誌著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以下簡稱“市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進一步拓展,實現“三城一區”全覆蓋。同時,昌平聯合基金的設立使市自然科學基金外部投入年度經費規模達到3.36億元,佔2023年市自然科學基金經費總規模比例首次達到50%。

image.png

本次簽約的昌平聯合基金,首期合作期為2023年至2027年,經費規模為每年5000萬元。參與該基金出資的有百濟神州、萬泰生物、愛康宜誠、愛美客、天新福、芯可鑒6家企業,他們均為昌平區具有優勢的醫藥健康、先進能源等領域的代表企業。圍繞昌平區主導産業技術需求,昌平聯合基金將充分開展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為昌平區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提供支撐。

當前,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企業等社會力量的投入佔比較低。市自然科學基金作為北京地區資助基礎研究的重要渠道,在對接科研人才和資源方面,具有觸角廣泛、溝通路徑短等優勢。聯合基金的出現則拓展了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體系,“企業出題、科研人員解題”的模式,能協助企業快速確認相關領域的優勢團隊及新技術、新方法,將基礎研究與區域産業技術升級、企業佈局前沿技術建立起緊密連結。

近年來,市自然科學基金積極探索與各區、企業聯合,形成了“國基金-市基金-區政府”“市基金-區政府-企業”“市基金-公益基金會”等聯合基金合作模式,聯合基金已成為市自然科學基金對接産業需求、統籌區域優勢資源、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市自然科學基金多元化投入體系基本形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北京)加快戰略科技力量創新要素在懷柔區聚集,助力懷柔大科學裝置和高精尖産業快速發展;小米創新聯合基金開創了公益基金會向自然科學基金捐贈的先河,設立1年來,已圍繞柔性電子皮膚等前沿方向佈局35個項目;海淀聯合基金有效強化了海淀原始創新策源地功能,其中支援北京郵電大學許曉東教授研發的5G超密集異構組網技術,應用至合作方佰才邦公司基站産品中,相關産品已出口到多個國家,産值超過1億元;支援北京積水潭醫院吳新寶副院長和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王豫教授團隊優化骨折復位手術機器人系統,實現從複雜骨折閉合復位到微創固定全流程的智慧化手術操作,相關技術轉化成立北京羅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並獲得聯合基金合作方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0萬天使輪投資。

隨著聯合基金工作的開展,特別是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政策出臺以後,企業等社會力量投入基礎研究的熱情逐漸高漲。2016年,本市僅有2家企業與市自然科學基金設立聯合基金,企業年出資額合計540萬;今年共有16家高新技術企業和1家基金會參與市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工作,企業、基金會等社會力量投入市自然科學基金的年度經費規模翻了近20倍。2023年,市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預計將資助400多個項目,引導4000多位科研人員圍繞産業發展需求開展攻關。

市自然科學基金相關負責人表示,聯合基金的設立,帶動了企業從基礎研究的“局外人”轉變為“出題人”,為基礎研究成果轉化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小杠桿撬動大收益。後續,市自然科學基金將充分發揮聯合基金紐帶作用,搭建好科學界和産業界的橋梁,進一步暢通基礎研究與産業發展融合,為北京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