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東方——張錄成大寫意作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發佈時間:2023-04-2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瑞芳

展覽海報

展覽開幕式現場

中國網訊  4月22日,“浩然東方——張錄成大寫意作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原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楊志今,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李翔,中國國家畫院黨委書記燕東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名美術評論家陳傳席,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大平,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于文江等領導嘉賓出席開幕式。

展覽位於國家博物館北9展廳,即日起對公眾開放,持續至5月5日,通過展示藝術家張錄成立足華夏文脈、融匯絲路精神的大寫意繪畫作品,深刻闡釋大寫意藝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繫,引導廣大觀眾在大寫意藝術的自由生命力中感受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恒久魅力。

張錄成生長在絲綢之路重鎮酒泉,在新疆軍區長期從事美術創作,期間先後在中央美院、中國畫研究院(現中國國家畫院)等藝術院所進修學習,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公共關係協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張錄成以古絲綢之路上的胡楊、駱駝、牛、馬為表現對象,通過對絲路文化四十餘年的深入研究,探索出表現絲綢之路蒼茫、博大、雄渾、悲壯的筆墨語言,形成了獨特的絲路大寫意繪畫風格。

大寫意是中國畫的重要表現形式,以草書入畫,注重主觀情感表達。需創作者具備紮實的書法功底,深厚的文化閱歷,並在筆墨技巧中注入激情與意趣,在磊落而無意的揮灑中,形成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大氣勢”“大境界”“大格局”。大寫意藝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潑墨著稱的畫家王洽,明代畫家徐渭則開創了大寫意的第一座高峰,清代八大山人、石濤等將大寫意自由抒寫的精神發揚光大,形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張錄成吸取徐渭、八大一路求諸自我、不拘格套的精神,在數十年的絲路行旅中,將真實的生活感受化為創作的骨血。從幼年在家鄉酒泉觀摩敦煌壁畫,到青年在新疆的草原石人前輾轉流連,張錄成從自己生長的絲綢之路上汲取靈感,同時堅持讀書行走、澄懷感受,尤其在習練書法與修養內心上下功夫。他將絲綢之路上千年曆史的烽煙,文明交匯的盛景、信仰跋涉的悲壯,在枯筆、焦墨的反覆穿插狂掃間,化為如山似海的群馬、放浪形骸的群駝、頂天立地的胡楊、血性蓬發的野牛,以群體的奔涌、生命的蒼勁、古今穿越的深思展現對多元文化的精神圖解,表達對人類命運的整體關切,並在與今天時代的共振中,展現著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下覺醒、奮發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展覽開幕式上,陳傳席表示:“張錄成的畫有鮮明的特色,大氣、曠蕩、蒼茫,具有在傳統基礎上又再創新的審美價值。張錄成的藝術就是在傳統基礎上的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個人特色。“”

本次展覽以張錄成的大寫意作品為主線,按照“虬姿恒立”“古道生靈”2個單元,共展出張錄成作品20余幅,其中不乏其代表作《生命》《塔克拉瑪幹野駝》《奔向新時代》等。展覽從胡楊、駱駝、馬、牛幾個方面,力求充分展現張錄成以重墨粗筆自由抒寫所創作的全新美學圖式,通過群體奔涌的藝術物象,以及源於絲路古道的雄渾壯闊,深刻反映當下大寫意繪畫創作突破傳統筆墨語言、繪畫境界、繪畫美學的創作狀態,以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下大寫意藝術飽含時代精神的個性與風采。


國內外名家評論張錄成


著名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原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劉勃舒──

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唯堅韌者能遂其志。


著名美術評論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邵大箴──

張錄成力圖突破前人的表現模式,在語言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以“大”“重”“厚”“放”為其主要特點,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著名美術評論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薛永年──

張錄成絲路大寫意是厚積薄發的産物,力圖使民族精神的厚度與人文關懷的深度結合起來。無論在筆墨語言的表現上,繪畫境界和傳統繪畫美學上都有刷新與突破。

在國際交流日益密切的環境下,當代中國畫的發展必需保持與發揚民族特點,而寫意恰恰是最突出的特點。張錄成以書法入畫,表現出了傳統特色與國際視野兼具,大氣勢、大格局的大寫意新中國畫,十分符合這個時代的需要。


著名美術評論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傳席──

張錄成以書法、繪畫鳴於世。他的書法于魏晉、唐宋明清都下過大功夫,其字圓渾而厚重,格調高古,在當代堪稱第一流。他的畫人物、山水、花鳥俱擅,而且都大氣磅薄,氣勢非凡。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精神。

錄成尤以畫新疆題材如畫馬、牛、駝和胡楊著名,具有獨特的風格。在當代,張錄成筆下的牛、馬、駱駝、胡楊又向我們展現出新貌。他將生命意識、漠野的壯闊,宏大的氣勢,剛烈精進的精神,融為強大的漢唐雄風,撲面而來,躍然紙上,圖畫其間,震撼心魄,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雖然熟悉牛、馬、駱駝的骨骼結構、皮毛、氣色,但他省略了。他要的是“重、大、厚、雄”。他放筆橫掃,縱橫捭闔,在“務于精純”的基礎上“見其大略”。


著名美術評論家,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原副主任劉曦林──

從張錄成作品中,或許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如寫實與寫意、具象與抽象、意象與心象,不似與不似之似,以及筆墨與造型,外美與內美,感性與理性,哲理與詩情等等關係的把握問題,無不是昇華藝術境界的要害問題。他有類似唐玄奘的那種懷著一線光明而為之奮鬥不息的拼搏精神。


著名美術評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

張錄成大寫意水墨畫,是一個當代中國藝術家,在當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時代精神感召下創作的新的前無古人的作品。凝聚了畫家的生命,有一種情感奔涌,生命勃發的力量和氣勢,表現出雄渾博大的意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亞洲和太平洋部主任景峰——

張錄成先生描繪絲路文化,不是唐宋以來邊塞詩人的詩解,也不是文人畫的筆墨意境,而是絲路文化孕育的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


法國造型藝術家協會(AFAP)主席雷米·艾融——

因為在中國思想中,自然包含了整個宇宙,並且從來沒有以人為中心。我們可以看到張錄成的繪畫表達了這種偉大的奧義哲學。的確,他所表現的自然真正地具有宏大的尺度。有時候,張錄成用運動的筆觸讓我們想到與梵谷的某些作品的相似性,像他的麥田,其中深色的樹林的標誌圍繞著整個畫面的空間。有時候,他用充滿活力的方式處理的岩石和植被的混合,其顏色使人聯想到塞尚。

張錄成的書寫的力量和貼切在野牛打鬥的場面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其中暴力的遭遇是如此明顯,以至於讓觀者不堪重負。張錄成的繪畫融入了傳統和現代的元素,無疑為繪畫語言的欣賞性和恒久性以及造型的詩意開闢了新的道路。張錄成繪畫的現代性告訴我們,繪畫實踐將仍然是消費和經濟的物質世界,這是人類生活舒適所必需的,與全人類對精神和詩意表達的需求之間的橋梁。


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文化學者伊西斯·奧利維爾——

張錄成的繪畫表達了能量、力量和存在。筆觸的即時性給我們留下的印像是,一旦我們的目光移開,動物就會動起來。

《天馬圖》是一幅狹長的10米長卷,描繪了從頭頂飛弛而過的馬群。單個的馬頭上,畫家對眼晴、耳朵、鼻孔的細節描繪很少,但是都躍然紙上。就好像我們可以聽到這些動物的呼吸並聞到它們的汗水的味道一樣。它們流的是血汗嗎?就像傳説的來自費爾迦納(Ferghana)的最漂亮的天馬一般的大宛汗血馬一樣?黑色潑墨塊是否在暗示我們鮮血的飛濺呢?不祥的預兆。畫面奇絕的構圖就像令人驚詫的舞臺布景,恰似佈下的沒有騎手的千軍萬馬。萬馬奔騰令人肅然起敬,在純粹的動物力量之下屏住呼吸,無言以表。正如約翰•伯格(JohnBerger)所指出的,也許這些動物是信使。

《塔克拉瑪幹野駝》這幅作品也充滿了質感。在這裡,主要的筆法是模糊而迅疾的。作品在觀者面前喚起運動的駱駝屍體的海洋,一望無際的山峰橫亙在面前,並且明明白白地在面前爆炸。充滿了興奮和危險。雙峰駝的皮毛濃密的質地和長長的鬍鬚形成一個攪動的整體。我們可以聽到它們的哀嚎。它們已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畫家是否表達了現代世界對其生存所構成的真正威脅,從而呈現出人類精心策劃的悲劇中的最後一幕?還是對人類即將面臨的災難的預警。

《古道佛光》則讓人聯想到詳和的景象。黎明或黃昏,昏暗的光線溫暖著駱駝的微紅色皮毛。觀者可以感覺到從它們身體散發出來的熱量,在嚴峻的風景中感受他們的期望。每個駱駝面對不同的方向。它們轉移著身體的重量,溫和地移動著。墨層賦予它們密度和體積。它們的頭部、四肢和雙駝峰的描繪出自細緻的觀察,就像丟勒的動物習作,抑或達芬奇對馬的解剖圖。雖然我們可以辯識出駝群中的個體,但駝群的整體性感覺和動物的本質則佔有主導地位。


世界著名藝術史學家、評論家,義大利作家布魯諾·佩德雷蒂——

張錄成的速寫法與西方的追求背道而馳,他們的符號完全聽命于動作的抽象控制,而張錄成的符號則更聽命于記憶中故事的造型需要。在他的作品中,象形和表意這兩種書寫向現代世界喚起了它們並肩而行的理想時代。

在張錄成的雙重表現方式中,形象與符號互相轉化,融合在一種獨特的“寫、畫”之中,其目的在於將視覺藝術帶回到繪畫和語言這兩種表達方式尚未分化之前的遠古時代。可以説張錄成沿著繪畫和書寫並駕齊驅的“古道”往回走。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著名評論家劉書明——

張錄成先生與同時代的當代中國畫創作者一道,他們共同承擔著一種社會責任,既要傳承中華傳統文脈,同時也要反映新的時代審美要求,為傳統中國畫尋找到一種適應時代發展的生存方式。很多現代畫家更多的還是技法層面努力。中國畫的改觀已是顯而易見,中國畫的變革是歷史的必然。

在張錄成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時代的使命感,他對絲路文化的敬畏,對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追求與渴望,對繪畫創作的無止進取精神,承古而不囿古,大膽而出新意的獨創,形成了極儘自然之大美的全新藝術天地。

世界著名藝術史學家和評論家,法蘭西學院美術院通訊院士莉迪亞·阿杭布爾——

他的新畫法超越了空間和時間。這種畫法排除了任何將具象藝術和抽象藝術對立起來的極端視角。因此,他自內而外進行了現代化。


“浩然東方——張錄成大寫意作品展”研討會

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現場


“浩然東方——張錄成大寫意作品展” 研討會于4月24日下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王鏞,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尚輝,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原美研所所長鄭工,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余輝,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許向群,《解放軍報》原文藝部主任呂國英,中國藝術報社副社長孟祥寧,《中國文化報》期刊總編輯、藝術市場主編續鴻明,《中國美術報》社長兼總編輯金新等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併發言,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名美術評論家陳傳席主持。

陳傳席表示,張錄成是從大西北闖出來的畫家,以前説史人寫史要得江山之助,張錄成的畫就能得到大西北江山之助而達到這個效果,十分可喜。我們看他畫的胡楊,胡楊在古代畫家沒有畫,因為古代的畫家大部分是中原和江南的,他們沒有見過胡楊。張錄成畫的胡楊並不是畫胡楊的形,他把胡楊古拙、蒼老那種精神畫出來了。莊子講“倡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倡狂,因為他畫起來很倡狂,妄行,想怎麼畫怎麼畫,但是不離開法度,這是藝術一個最高的形式。他畫的牛、馬、駱駝,也不是畫形,吳昌碩講“苦鐵畫氣不畫形”,他畫氣不畫形;畢加索講,我沒有畫貓,我畫貓的微笑。張錄成畫動物,他把動物畫成一股氣,把它的氣畫出來,也是“倡狂妄行,乃蹈乎大方”,這個令人震撼。總之,他的藝術呈現出了一種新的精神。

王鏞表示,張錄成的作品表現了博大雄強的精神境界。不管是他早期的駱駝也好,後來的奔馬、胡楊都表現了生命勃發的激情、昂揚向上的精神。特別在疫情期間創作的作品,胡楊、駱駝、馬群,可以説有一種悲壯的美感,對人類命運和疫情自然災害的抗爭,胡楊的不朽精神、人的無畏精神等表現得淋漓盡致。

張錄成的大寫意水墨畫具備了簡勁筆墨,意象造型和自由境界,可以説是當代中國大寫意水墨畫的一個範例。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和這次研討會能夠把大寫意精神進一步在中國美術界推廣,能夠産生更多更富有時代精神的力作。

尚輝表示,在國家博物館看到張錄成先生的大寫意作品展覽,讓我們對當代中國畫的發展有關寫意的問題産生更深刻的思考。看了張錄成的作品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大寫意不僅僅來自於一種繪畫的方法,一種觀照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藝術主體有沒有這種氣象,有沒有寬廣的胸襟,有沒有豪邁的精神。

從張錄成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出其很少受到現代性視覺污染。他能夠通過自己的內觀系統來表現奔騰的馬,表現戈壁和沙漠,來體現他內觀的精神。所謂大寫意的筆墨正是內觀精神的一種體現。我也非常喜歡張錄成先生畫的群馬,用他的話來説這些汗血馬都是沒有被馴化過的。沒有被馴化過的馬有一種野性,畫家豪放的精神和具有野性的自然對象構成了一種異質同構的關係,他能夠獲得表達精神一種承載。他畫群馬的時候也是半睜著眼,並不是觀看性的去看,是對群體馬的那樣一種總體印象捕捉。

鄭工表示,就中國畫來説一般講兩點,一個是遠看,一個是近看,“遠看取其勢,近看取其質”,張錄成的畫將他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遠看取勢就是氣勢的“勢”,近看取質,“質”其實就是筆,就是筆墨問題,筆有筆力,他的畫顯然突出有氣勢、有筆力。而且他的這種筆顯然是書法用筆,以書入畫。

張錄成的繪畫很在意筆墨,在意從繪畫筆墨的本體性上去表現胸中的一種氣象。這種氣象比較虛,其實畫什麼都可以,比如在絲綢之路上可以畫駱駝,可以畫駝陣、可以畫馬、群馬奔騰,回到中原的時候面對大山的時候也可以化解開,筆墨可以化解一切,它可以解構,最重要的還是一根本性,繪畫根本性的東西就是筆。

余輝表示,我對張錄成老師還是滿懷希望的,能夠在新疆這個地方堅守下來,出這麼多的力作,我想是有一番艱辛過程的。剛才陳老師給張錄成老師的畫提出了一些建議,我覺得很好。張先生在新疆待了很久,其豐富的人生經歷與歲月沉澱對他的畫作是十分有益的。這也賦予了張錄成老師的畫的另外一個使命——就是與邊塞畫派有關聯,我認為他可以獨立建立起一個“邊塞畫派”。我們現在就缺這個,西北畫就畫到長安為止,真是西出陽關無故人。古代有邊塞畫篇、邊塞詩派,這個之後邊塞的文化就不太起來了。您如果可以帶動把邊塞畫派搞起來,一些志同道合的,有共同審美情趣的畫家積聚在一起,勢必會發揮出更大的能量。我們繪畫的風格不僅要創新,我想繪畫的路數,開派之作更是創新中的創新。

朱萬章表示,一般見到大寫意繪畫往往是粗的,有的大寫意有點小家碧玉似的感覺,不是很大氣的大寫意。而我們看到張錄成的大寫意是雄壯、雄強、雄偉之氣,他是一種吞吐的氣概。這樣一種氣概可能跟他所生活的環境,跟他自己的胸襟和自己的格局,跟他人生的履歷是分不開的。他的大氣更多是表現出宏大氣勢和氣勢磅薄,是大寫意繪畫中的一種另類。他這種繪畫表現了20世紀下半葉以來大寫意繪畫的發展趨勢。通過他的繪畫更能夠體現出生活在邊塞地區,尤其生活在古絲綢之路地區的濃濃的西北風。

許向群表示,張錄成先生的大寫意作品是當代絲路藝術的一個典型案例,他有這種理想,要把絲路藝術通過大寫意的方式能夠在國內有所影響,甚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張錄成先生的水墨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講,為詮釋當代絲路精神方面提供了一種成功的案例,在努力建構語言方面體現了自己的文化情懷。

張錄成在傳統與現代觀照當中能夠抓住絲路關鍵點,文化上站在了一個非常明確的高度,在文化思考和文化坐標的選擇上是非常明確的。沐浴在絲路文明陽光之下的張錄成與絲路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方水土也養育了他,使他保有這方水土的文化自覺、自信和擔當。他以弘揚光大絲路藝術為己任,以具有文化符號的馬牛、駱駝、胡楊凝結為一種精神符號,通過筆墨語言、繪畫境界、審美風範、開掘與拓展構成了絲路的文化靈魂與時代風貌。

呂國英錶示,張錄成先生的畫作有西域立象之稱,也有絲路寫意之譽,更有大美生命之美。觀其畫展,讀其畫境,遠看近觀之間,似有一種巨大張力拖拽其境,又醉美其中。他以靈慧的心性自覺、敏銳地認知感受時代的脈動,以“大”審美創作出了一批“大”作品,為時代氣質立象、為時代精神放歌。

張錄成先生沉寂斗室幾十載,筆墨相伴苦猶樂。其藝術在國博大展觀者如流、好評如潮,頗有不鳴則已、一鳴驚座的愕然與震撼。非常為他高興,也為其拍手叫好。張錄成先生藝術實踐,也是一種獨特的藝術現象,比如,其獨有的筆法、墨法,其特殊的藝術語言,其天地渾然、似乎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圖式構成,其文化立象的審美自覺,以及符號化的藝術提煉等等,這些都需要認真總結與昇華;還有,關於寫意與精微、求勢與求質、書畫之書與書法之書,大寫意與大抽象等等,這些課題也都需要探討與研究。

大寫意古已有之,牛馬胡楊駱駝入畫,古今中外代有名家。能否在更高維次上,以藝術的名義與使命,打通科學、哲學、宗教所不能及的人類認知大千世界、人類社會、唸唸自我的獨到視角、獨有途徑,需要藝術家不斷的突破、逾越,尤其是當AI(人工智慧)進入藝術,攪動並改變傳統藝術生態,提出藝術審美新命題的時代語境條件下,藝術家不僅僅要面對,尤其要回應這種特殊的挑戰。相信張錄成先生會創作出更多、更美、更令人期待的作品。

孟祥寧表示,張錄成先生這次展示的作品僅僅是他作品中很少的一部分,很多優秀的作品在畫冊裏邊呈現,而且張錄成先生的書法也非常好。張錄成老師的書法作品是經過了多年研讀的,他自己在心得裏專門提到練習書法對於書家來講可以直接用於創作,但對於畫家來説不僅僅是純粹的創作,而是經歷了書法漫長的修煉來培養自己的筆墨情趣,我覺得這是難能可貴的。實現書畫同源非常難,這不僅解決了畫家書法的問題,更是畫家用心靈溝通萬物、表現萬象。

張錄成先生以體驗和感悟為內涵,引出了自身鮮明的風格。他的作品能夠不斷地擺脫形的羈絆,向心靈靠近,和自然與世界的特性相應地拉開距離。

張錄成先生是典型的西北畫家,他是生在甘肅酒泉,成長在新疆。這兩個地方都是絲綢之路重要的地方,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畫冊也叫《千年絲路 筆墨江山》,體現了作者的胸懷和對絲綢之路深刻的理解。他這種雄渾開闊的胸襟與繪畫的大寫意氣勢與他所在的地域有關,形成了開放與開拓的思維,我認為這是難能可貴的。他的作品能夠呈現出的畫面結構、節奏、力度是自我心靈的流淌,同時更是對絲綢之路深刻的理解。

續鴻明表示,“浩然東方”張錄成大寫意作品成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展廳中的幾幅大作品,例如《生命》《雙雄圖》等幾件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看了讓人震撼、振奮。這是畫家數十年孜孜矻矻研究絲路文化、筆墨修煉的結晶,彰顯中國氣派的高水準展覽。如今提倡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我以為張錄成先生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在畫面中展現了自己對時代命題和中國繪畫精神的深入思考。

因為展廳空間有限,其實在展廳裏呈現的只是一部分作品,翻開這本《千年絲路 筆墨江山》作品集可以看到張錄成先生的作品面貌非常多樣,除了那些大尺幅的——體現大寫意精神的這些作品之外,還有一些更加清晰靈動的作品。像《飛鳥之春早》《高山出平湖》等作品,我翻看之後覺得非常特別。這些作品來自寫生,充滿了真情實感,這是最打動人心的。

金新表示,寫意繪畫,尤其是大寫意繪畫,對一個畫家來説是一條非常艱難的道路。張錄成在這方面耕耘了幾十年,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從心性修養,文化哲學的修養,到生活和技法的積累,這些綜合加到一起厚積薄發才能夠使大寫意繪畫形成更高的標準。張錄成有這樣一種向高難度挑戰的勇氣,而且又是這樣紮根在其中耕耘,這種藝術態度和擁有的那份投入、執著讓我非常感動。

這個畫展的主題叫“浩然東方”,題材相對來説比較集中。無論是胡楊也好,駱駝也好,牛馬也好,通過這些題材的表現,傳達出有東方浩然之氣的精神氣象,一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通過這樣一些符號,經過張錄成高度提煉的描繪,又以“絲路”作為主題,在當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指導下的時代環境中,非常符合時代精神,具有現實意義,體現出了張錄成的責任和擔當。


張錄成部分展覽作品欣賞

生命 226cmx1000cm 2021年

煌煌辟晨曦 144x365cm 2010年

風雨三千年 240x200cm 2022年

奔向新時代 200x427cm 2018年3月

天馬行空圖 141×363cm 2005年

陣馬 76x48cm 2016年

塔克拉瑪幹野駝 188×498cm 2000年

風暴 97x179cm 2022年

古道佛光 96x178cm 2010年

高昌駝影 96x179cm 2010年

雙雄圖 133×349cm 2007年

展廳現場

領導嘉賓參觀展覽現場

領導嘉賓參觀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客戶端中查看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