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李翔:重構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是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必然要求

發佈時間:2022-04-2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吳婧

中國網訊 技能人才的主體是生産和服務一線的技術工人,是工業社會生産力的基礎力量,其技能水準直接決定了社會供給能力的高低。提升技能人才能力水準,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體系,有利於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對促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佈《關於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意見(試行)》,將原有的“五級”技能等級延伸和發展為“八級”技能等級。

技能等級應該分為幾級,這是一個具有時代性的問題。建國之初,伴隨工資等級體系建立起來的“八級”技能等級制度,曾經影響了幾代技術工人的成長。“八級工”也曾經是幾代青年人的不懈追求,其中浸潤的“工匠精神”至今仍散發著令人神往的光芒。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産業工人的技術等級對工資結構的影響逐步弱化,為推動技術工人評價的社會化和勞動力市場流動的便捷性,我們借鑒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標準,建立起技術工人的初、中、高三級技能等級結構,並在高級工之上設立技師、高級技師技術職務。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勞動力市場的逐步完善,加之技術變革特別是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産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強勁,技師、高級技師的等級化趨向日益明顯,從而形成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五級”技能等級體系,一直沿用至今。

確立統一的技能等級體系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既與工作現場的技術應用水準密切相關,又與勞動者受教育程度、勞動人事管理制度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直接相聯。我國早期的“八級”技能等級,主要是考量技術應用的複雜程度,並採用應知應會和工作實例的方式進行表達。這與當時生産一線的技術工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有關。改革開放後,工作現場呈現出技術和工藝的多樣性特徵,逐步發展起來的“五級”技能等級,則向工作績效描述的方向深化,強調完成工作任務的範圍和程度,並通過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以職業功能、工作任務、技能要求和相關知識的方式表達不同技能等級的工作要求。

隨著技術變革的加快,加之社會機制和國際關係等發展環境的改變,新時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出現新的特徵,人力資源市場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在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當看到:社會成員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發展迅速,勞動者獲取工作所需知識的途徑更加便捷;數字技術等新興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技術融合性創新更加普遍,技能替代和技能更新對工作能力的影響更加深刻;就業環境更加多樣,就業機會更加豐富,勞動者職業生涯發展轉机崗轉業的可能性持續增長,人力資源流動(包括縱向流動和橫向流動)更加頻繁。儘管工作中所應用的技術複雜程度仍然是決定工作者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但新時代人力資源的這些特徵,使得工作現場的用人要求越來越具有綜合性,而不僅僅是技術的應用。總體來看,技能人才的職業技能等級所代表的能力趨向開始向綜合職業能力的方向發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適應這種變化的潮流,適時提出將原有的“五級”技能等級結構發展為“八級”技能等級結構。需要注意的是,這不是原“八級”的翻版,而是適應變化的技術世界和工作世界,重構新的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體系,以加強新時代知識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為實現新的百年目標奠定人才和技能基礎。

一般而言,確定一個經濟體的勞動者職業技能等級體系,通常需要考慮勞動者的工作範圍、能力要求、工作責任和資源支配許可權等基本維度。目前,從工作範圍來看,知識、技術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工作對象常常具有多樣性,比如操作不同性能的機械加工設備、負責整個生産線的設備運營、負責項目整體的設計運營和評估等等。常規的、基於單一工位對象的工作描述已經難以反映工作現場的實際情況;同時,工作過程中,不僅需要面對技術設備和專業工具,還需要面對客戶要求、工作成本、環境影響等諸多關聯因素。因此,需要採用更加具有綜合性的描述方式來反映工作的實況,基於工作過程的情境式描述目前在教育和培訓、招聘和用人中得到了廣泛運用。

工作範圍的擴大、融合和延伸,導致了工作現場對勞動者工作能力要求的改變。通常初級工、中級工仍然是從事單一崗位的具體工作,這些工作可以定義為一個具體的崗位,並通過完成程式性工作而達成工作目標。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們需要參與團隊工作,並需要兼顧到客戶需求。他們不再僅僅按照指令工作,必須對團隊和客戶負責,溝通和協同已經成為其必備的能力要求。而高級工以上的技工,則不僅要求在部件加工上擁有更強的技能,還必須能利用技術發展規律,組織團隊解決複雜性問題、勝任系統性工作,創造性地滿足客戶要求,如改善生産和服務的工藝過程、有效地減少生産成本,並提升産品技術等。而技師、高級技師更不只創造技術上的“天花板”,更需要解決開放性和具有設計性的問題,在更不確定性的環境裏和更廣泛的條件下組織技術創新,如組織技術革新等。

數字技術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得生産一線的運作和組織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供應、生産和銷售網路化、平臺化,生産和服務組織橫向整合,産品和服務定制化,智慧産線和設備應用産生勞動力的技能替代等。這些改變正在更加深刻地影響著工作現場對勞動者工作能力的要求。數字生産方式和綠色生産方式的交互影響下,生産線的系統整合、現場管理、設備運維等新技能要求應運而生。原有的職業技能等級已經難以涵蓋這些增長的新技能。因此,需要在原有技能等級的基礎上向上延伸,高級技師之上設立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正是這種生産方式變革的産物。

與此同時,職業教育持續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得到了廣泛認同,生産服務一線的勞動力供給方式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程度逐步加深。在這種背景下,需要為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學生實習和就業提供更加有效的技能評價方式,為實施中國特色的學徒培訓奠定制度基礎。因此,在初級工之下,設立學徒工的技能等級勢在必行。

重構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有利於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社會氛圍,對於鼓勵青年人投身社會實踐,成就技能成才和技能報國的理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健全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途徑,有利於促進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打破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的“天花板”,是解決當前技能人才薪酬待遇瓶頸的必然要求;延伸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通道,有利於技能人才與技術人才的橫向貫通。

當然,順利實施新的“八級”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關鍵,還在於如何使之與人力資源開發政策及其相應管理制度有效銜接。因此,需要加快相關基礎工作的建設與完善,確保新的“八級”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平滑落地。一是健全職業分類和完善職業標準的制度規範。要關注新職業的發展和原有職業的變化,重視技能複合型和技術融合型職業在分類中的地位;要進一步理解工作現場對從業者能力要求的變化,重視數字技能、綠色技能和複合技能對於工作的價值,按照“八級”職業技能等級結構重構《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編制技術規程》。二是完善技能人才的評價體系。在重視企業自主評價的基礎上,健全社會化評價方式。學徒工、特級技師、首席技師等新發展出來的技能等級,由於其能力要求和能力表現與實際工作具有特別緊密的聯繫,需要通過企業評價先行試點,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三是將“八級”職業技能等級結構與《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建立緊密聯繫,指導企業運用新的等級結構完善技能人才的薪酬制度。四是梳理原有技能等級結構與就業服務、教育培訓、勞動力管理和社會保險等相關政策與制度的關聯性,並配合“八級”加以調整、補充和完善。(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陳李翔



客戶端中查看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