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當前位置: 首頁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味蕾上的“沔陽三蒸”

發佈時間: 2017-09-29 14:39:04  |  來源: 中國青年網  |  作者: 張潼  |  責任編輯: 郜玉至

中國青年網仙桃9月28日電(見習記者 張潼) 仙桃市,這座舊稱為沔陽的“漢江明珠”,以傳統美食“沔陽三蒸”而聞名荊楚大地。沔在古代就是漢江的代稱。漢江穿仙桃而過澤被兩岸,與當地豐沛的雨水和溫和的氣候共同孕育出江漢平原這片“魚米之鄉”。

  沔陽三蒸博物館是湖北第一家飲食文化博物館。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潼 攝

  一方水土一方人,這片被上天眷顧的土地所産的秈米,不僅養活了沿岸的人民,更成為“沔陽三蒸”的點睛之筆。所謂的“蒸”即為“粉蒸”,粉則是用當地出産的秈米精磨而成的米粉。這種秈米磨成的粉疏鬆適度,不黏不散,用其包裹食材,既能吸收食材的多餘水分,又能保持綿糯口感。

  “一年雨水魚當糧,螺蝦蚌蛤填肚腸”是江漢平原人民飲食的完美寫照,豐富的物産意味著豐富的食材。沔陽三蒸雖然以粉蒸肉、粉蒸魚、粉蒸青菜為分類,但細分到每類,已經發展到“無所不蒸”的特點。

  正在講解沔陽三蒸做法的李和鳴是沔陽三蒸代表性傳承人,從事沔陽三蒸烹飪已40年有餘。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潼 攝

  中國青年網記者走進沔陽三蒸博物館時,沔陽三蒸的代表性傳承人李和鳴正在演示沔陽三蒸的經典做法。這位頭頂“中國烹飪大師”“仙桃市烹飪協會會長”等眾多頭銜的傳承人,做“沔陽三蒸”已經40餘年。

  一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被置於砧板上,李和鳴手起刀落間,五花肉已被切為薄厚均勻的肉片,隨後的調味、上粉、入籠一氣呵成。看似簡單易學,其實,從選材到調味、上粉各有乾坤。

  沔陽三蒸以“粉蒸”為特點,主要分為三類,水産類、禽畜類、蔬菜類,代表品種有粉蒸肉、粉蒸魚和粉蒸蔬菜。圖為沔陽三蒸代表性傳承人李和鳴將上好粉的五花肉擺放在籠屜中。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張潼 攝

  李和鳴介紹到,蒸菜的調味根據不同食材的特點,一般採用淋、醮、拌、燴等方式為主。其中,淋、醮多用於肉類原料。而上粉則更加講究。蒸禽畜類要用五香熟米粉,即將秈米洗凈控幹,與八角、丁香入炒鍋共同翻炒,待秈米微黃後盛出,再磨成魚籽大小的粉粒。蔬菜類、水産類則要用比五香熟米粉更細膩的生米粉。

  魚類的上粉方式不同於禽畜類,主要用醮的方式,上粉要薄,保持魚肉本身的水分。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潼 攝

  米粉準備好了,上粉的手法又分拌、醮、簸、滾四種,根據不同食材而異。肉類、菜葉類更適用於拌,而對待肉更細嫩的魚類,醮才是上選。當天,李和鳴準備的第二道蒸菜就是“青魚甩水”。食材選用青魚尾,沿魚骨縱切為細長魚柳,調味,醮取薄薄一層生米粉,碼放入籠,起蒸。

  “沔陽三蒸一定要趁熱吃。”李和鳴指著剛剛上桌的粉蒸肉和“青魚甩水”,催促中國青年網記者趕緊吃。一片片碼在荷葉中間的粉蒸肉,米粉包裹均勻,夾一筷入口,肥而不膩。米粉吸收了肉的油脂和香味,軟糯綿滑,而五花肉則吸收了米的清香,兩味食材相得益彰。

  一片片碼在荷葉中間的粉蒸肉,米粉包裹均勻,夾一筷入口,肥而不膩。中國青年網 見習記者張潼 攝

  “青魚甩水”造型獨特,取一塊魚肉品嘗,鮮嫩多汁、肉質肥美。“我們現在做的沔陽三蒸,比以前提升了,品種也豐富了。今天做的粉蒸‘青魚甩水’,選料就更加精緻。過去魚尾巴、魚頭都混在一起蒸。現在一條草魚或者青魚,會分成魚頭、魚肉、魚尾蒸,給不同喜好的食客。造型上也在創新,更精緻。”李和鳴聊到“沔陽三蒸”的今昔對比時説道。

  如今,沔陽三蒸的做法更加細膩。李和鳴創新了粉蒸魚的做法,獨取青魚尾製作“青魚甩水”。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張潼 攝

  作為經典的地方菜,仙桃當地人家,家家都會做沔陽三蒸。“過去,雖然家家都會做,但是平常吃不到。我們只在過春節,家裏來貴客時才會做蒸菜。鄰居從我們家門口路過,聞到蒸菜的味道,就知道我們家來了貴客。”李和鳴感嘆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蒸菜能天天吃到。

  沔陽三蒸中的蒸蔬菜,白色為蘿蔔,橙黃色為南瓜。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潼 攝

  當天,最後一道菜是蒸蔬菜。蘿蔔和南瓜成為這道蒸菜的原料,兩種食材各自蒸熟後搗成泥狀,造型,再重新上屜。待上桌時,一道橙白相間、清淡細膩的蔬菜太極圖已勾起了食客的食欲。口味均衡、不膩不寡,或許這就是沔陽三蒸的獨特氣質。返璞歸真,用最本土的糧食,配以最新鮮的食材,擯棄過多的調味和烹飪手法,讓食物回歸它原本的滋味,這是幾百年來沔陽人對質樸生活的追求,更是對自然饋贈的最好報答。

責任編輯: 郜玉至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標題圖片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