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短視頻丨喚醒沉睡非遺 産業化鋪就致富路
發佈時間: 2017-09-29 14:37:07 | 來源: 光明網 | | 責任編輯: 郜玉至
9月25日,湖北襄陽程河鎮。綿軟、細長的柳條在柳編師傅饒徳義等人的手中彎折、扭曲。經過他們嫺熟的編制技法,這些毫不起眼的柳條變成了精美的家庭用具、高檔飾品。
300多年前,程河鎮人在農閒之餘,順手取下當地盛産的纖纖柳枝,巧手編成生活中用到的簍籮籃箕。沒想到,無心“編”柳,竟使程河成為全國聞名的“柳編之鄉”;更沒想到的是,這門手藝也成為當地人脫貧致富的法寶。直到現在,民間還流傳著“家種一畝柳,吃喝不用愁;家種兩畝柳,金子嘩嘩流;只種不編,一畝三千;又種又編,一畝六千”的民諺。
程河柳編(李政葳/攝)
作為集柳編生産、研發、銷售一體的個體經銷大戶,饒德義會定期到北上廣等地考察柳編市場行情,將俏銷的款式一一記錄然後傳達給村民。“多了不敢説,每年收入一二十萬還是有的。”饒德義告訴記者,因為産品生産緊貼市場,這些年程河的柳編一直供不應求,訂單源源不斷,幾乎沒有遇到過銷售的“低谷”期。
2015年,“程河柳編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襄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程河柳編産品形成了6大類、400多個系列,涉及裝飾、物品盛放、産品包裝、辦公桌椅、豪華傢具和旅遊産品等領域。
柳編産業也成了程河鎮的富民産業。目前,該鎮已形成“公司+農戶+基地”經營模式和4家柳編龍頭企業,輻射帶動61家個體經銷大戶、11個柳編專業村、14000多個柳編專業戶的産業格局。“産品遠銷美國、日本、瑞典、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鎮上從事柳編的人家明顯收入高,從房子建築上都能明顯看出來。”程河柳編廠廠長劉定文説。
手機掃描二維碼,360°全景速覽《土家織錦的致富路》(李政葳/攝)
與湖北的程河柳編類似,湖南張家界的土家織錦也成為當地致富的支柱産業。在土家語裏,土家織錦被稱為“西蘭卡普”,意為有花的背面,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曆史,也是現代紡織技術的源頭之一。2006年,土家織錦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以張家界“乖幺妹”土家織錦為例,這裡已經打造出了潛力大、市場好、有規模的品牌,形成“創品牌、擴影響、闖市場”的創新發展思路和“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文旅融合發展,産業帶動扶貧”的特色路子。截至2016年底,張家界完成“乖幺妹”土家織錦5個生産基地的佈局,先後培訓員工1200多人次,生産基地上崗員工達300多名。比如,張家界武陵源區織錦基地已打造成了重點産業扶貧項目,注重從留守婦女和貧困戶中選拔員工。
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産得以活態傳承,在帶動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的同時,也彰顯著這些非遺傳承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長盛川是湖北茶葉的傑出代表,也是湖北青磚茶的龍頭品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明朝初期由何氏家族創立並傳承了600餘年,已形成青磚茶獨特而悠久的生産製作工藝。長盛川湖北青磚茶第十九代非遺傳承人何建剛2013年成立了湖北長盛川青磚茶研究所,傳承製作技藝、發展長江沿岸茶産業,並運用現代生物制藥的理念提升公司的産品品質。
長盛川湖北青磚茶製作工藝(李政葳/攝)
“我們在收購茶葉時會盡可能提高價格,儘量讓廣大茶農們受益。如果不盡力支援,茶農很可能轉行,一棵棵辛苦育植多年的茶樹就會被砍掉……”在何建剛看來,外界在關注這項非遺傳承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它背後成千上萬茶農的生活。
目前,該企業依託長江流域鄂西南武陵山區優質高山富硒資源,形成了集研發、種植、加工、貿易於一體的完整産業鏈,可以帶動周邊30萬畝茶園增效、30萬餘農戶增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僅是工藝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何建剛説,自己更希望每位非遺傳承人把“手藝致富”的觀念作為一份責任,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2017年是國家扶貧攻堅承上啟下、全面突破的關鍵一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
在中央自上而下的精準扶貧政策引領下,各地非遺保護成為助力文化扶貧的重點和亮點。比如,貴州省文化廳提出了“大文化助推大扶貧”的工作思路,2016年貴州省非遺方面培訓總人數達23931人,研培學員創業達200多家,帶動就業50余萬人。
程河柳編、土家織錦、長盛川青磚茶……如今,越來越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得以活態傳承的同時,也與現代社會其他領域有機結合、良性互動,形成“非遺+旅遊”“非遺+扶貧”“非遺+特色小鎮”等新業態。非遺傳承,正在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使命。
責任編輯: 郜玉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