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生當狂歌,死亦豪舞 長陽土家人奇風異俗禮讚生命
發佈時間: 2017-09-29 14:35:48 | 來源: 北京時間 | | 責任編輯: 郜玉至
夢幻土家,巴土天堂。19萬年前,在湖北鄂西南山區、長江和清江中下游,當“長陽人”在這裡點燃長江流域人類文明的第一堆篝火,清江流域土家族的祖先—“巴人” 便在這裡誕生了。
清江天下秀,長陽歌舞鄉。
在悠久的歷史歲月裏,勤勞、智慧的土家兒女在長陽這片純凈的沃土下自由自在地生活,創造出長陽山歌、南曲、土家族撒葉兒嗬、傳説故事、吹打樂……等很多獨具特色、古樸多姿的文化藝術,也讓這裡成為名副其實的“歌舞之鄉”。
當記者走進湖北宜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畢茲卡民俗文化村,當地土家人熱情地用“長陽吹打樂”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每一個人的穿著、表情、手中的樂器都散發著濃郁的土家風情。“長陽吹打樂”是世代土家人生活的組成部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經過千百年曆史的洗滌,遍及土家的村村寨寨。而今,已成為迎接貴客的一種習俗。
長陽山歌在三千多年前就被稱為“下俚巴人”的“蠻歌巴舞”,它積澱著數千年土家人的文化氣息。當地人告訴記者,只要下田勞作,就會喊幾句山歌。這樣的山歌從小到大經常聽到,邊生産邊喊歌邊打鑼鼓,當地人幾乎人人都會唱兩嗓子。聆聽長陽山歌,悠長的韻律高亢嘹亮,加上山歌甩腔時的顫音,濃郁的山野氣息令歌唱者和聽者都神清氣爽。
生當狂歌,死亦豪舞。親人過世,土家人會在棺前跳起“撒葉兒荷”,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撒葉兒嗬”是土家族語,意即“跳喪”。在土家人看來,人的生死有如四季變換,享盡天年的老人離世,順應了自然規律,是“喜事”,值得慶賀。而這樣的舞蹈跳起來並不容易,它舞步豐富,曲調版本多樣。觀賞“撒葉兒嗬”時你會發現,作為一種男性歌舞,它氣勢凜冽,鏗鏘有力。當地人告訴記者,這是因為“撒葉兒嗬”的前身是軍陣戰舞,而巴人在戰場上又異常勇銳的緣故。喪俗“撒葉兒嗬”承載的不僅是土家人豁達的生死觀、對人生旅程的特殊理解,更是對生命的禮讚。
祭祀要用歌舞,熱熱鬧鬧送走已故親人;而土家人結婚,卻要“哭嫁”。當地人説,這是因為“不哭不發,越哭越發”。姑娘出嫁由十個姊妹陪伴,要唱姊妹歌。嫂嫂為妹妹穿上她親手做的露水鞋,由哥哥背上花轎送到婆家。過程中哭天喊地,悲中有喜,喜中有悲。過去,不哭的姑娘不準出嫁。土家族女兒出嫁時一定要會哭,哭得動聽,哭得感人的姑娘,才是聰明伶俐的好媳婦。
被譽為長陽文化三件寶之一的“長陽南曲”在長陽有著近500年的歷史,唱腔分為“南曲”和“北調”。在土家村寨聆聽南曲,悠揚的絲弦伴隨著動聽的嗓音,將土家人的生活故事和生活情趣娓娓道來,柔美細膩,猶如“鬱香的山花”,令人難忘。
在宜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這裡的村民大多能歌善舞,而畢茲卡民俗文化村的傳承人更是一專多能。村長覃發池告訴記者,傳承這裡民俗文化的,大部分都出生於藝術世家,他們的祖輩總有一兩門拿手的專長。從20多歲年輕人,到80、90歲的耄耋老人,這裡的每一位傳承人幾乎都會演唱100首以上的民歌。從小到大耳濡目染,每一位傳承人的內心都有著堅守的情懷。覃村長説,這裡有豐厚的傳承資源,但也不得不正視傳承人生存艱難的客觀現狀。他希望長陽文化能夠得到政府支援的同時,也能夠讓它與市場主體結合,為這裡藝術家的創作和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創造更好的環境。
藝術厚植于大地,文脈傳承於民間。土家人的血液中似乎都流淌著奔放又細膩的藝術細胞,骨子裏就有一種天然的傳承力量。在記者親身體驗著一個個土家人豐富的非遺文化過程中,一次次被長陽淳樸濃郁、原汁原味的巴土風情所深深感染和觸動。真情流露的土家歌舞表達著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信仰之美,散發著清江水特有的泥土芳香,浸透出土家人的生命魅力,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責任編輯: 郜玉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