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當前位置: 首頁

【喜迎十九大 • 文脈頌中華】 仙桃之“鮮”

發佈時間: 2017-09-28 11:37:09  |  來源: CCTV7鄉土  |  作者: 卞廷彥  |  責任編輯: 郜玉至

不知不覺中,“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網路傳播活動湖北之行已經接近尾聲。我們《鄉土》欄目記者跟隨大部隊來到了整個行程的最後一站,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仙桃。

仙桃,原名沔陽,擁有1500多年的建制歷史,是湖北省省轄市、武漢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亞洲體操之鄉。這裡培養出了李小雙、李大雙、楊威等體操名將。

説起對這次在仙桃見到的非遺印象,我們記者只用了一個字來概括,就是“鮮”。

 

看見這些新鮮誘人的食材,相信您已經知道這項非遺是與美食有關了。

沔陽三蒸是湖北沔陽(今仙桃市)的漢族傳統名菜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名菜係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沔陽人民愛吃蒸菜,有"無菜不蒸"的食俗,被稱為蒸菜之鄉。所謂三蒸,即蒸畜禽、蒸水産、蒸蔬菜(可隨意選擇青菜、莧菜、芋頭、豆角、南瓜、蘿蔔、茼蒿、藕等數十種),2010年,“沔陽三蒸及其蒸菜技藝”已經被湖北省政府列入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沔陽三蒸”的起源與沔陽是水鄉澤國有關。據《仙桃(沔陽)自然災害大事記》記載,從從明代成化朝後期到清代中期的近300年間,沔陽水災達87次。當時沔陽是:“一年雨水魚當糧,螺蝦蚌蛤填肚腸。”平民百姓吃不起粒粒如珠璣的大米,只有用少許雜糧磨粉,拌合魚蝦,野菜、藕塊投簞而蒸,以此充饑。久而久之,便發展成了馳名湖北的傳統名菜。

李和鳴在2012年9月被評為沔陽三蒸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現場為我們展示了沔陽三蒸的製作方法。

 

 

 

説起沔陽三蒸最出名的當屬粉蒸肉了,上好的五花肉切成厚片,然後再放入加精鹽、醬油、紅腐乳汁、姜末、紹酒、雞精、白糖,一起拌勻,腌制十分鐘。然後再放入磨好的大米粉拌勻,就可以蒸了。

粉蒸青魚甩水,是李和鳴自創的一道菜肴,屬於三蒸中的蒸水産類別。之所以叫“甩水”是因為這道菜用的是青魚的魚尾製作而成,“甩水”二字使這道菜肴更加生動,聽起來就讓人很有食欲。提到為何要用魚尾來製作這道菜,李和鳴告訴我們,因為魚尾是活肉,做出來的口感會更好。

 

 

粉蒸青魚甩水的用料和粉蒸肉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於粉蒸肉是直接灑入米粉拌勻,而魚尾則要一條一條的蘸粉,這樣可以避免魚肉上的米粉分佈不均勻。此外通常製作魚尾的米粉磨的比蒸肉用的粉要更細一些,這是因為魚肉質地細膩,若是粉質顆粒太大,就會影響魚肉的口感。

粉蒸肉

粉蒸青魚甩水

我們記者品嘗了這兩道菜,不由讚嘆,豈是一個“鮮”字了得。

粉蒸肉的口感糯而帶有清香,肥肉油而不膩嚼起來非常有彈性,這是因為在蒸制的過程中,米粉吸足了肥肉裏的油分,同時也使原本顆粒感十足的米粉變得軟糯。

魚尾肉質細嫩,吃起來就是滿嘴鮮香,軟糯的米粉為整道菜的口感增添了一個層次,最重要的是這兩道菜都保留了食材最原始的香味,清淡而綿軟。這也是沔陽三蒸的一大特色。

人們常説“民以食為天”,其實“食”也是民溯本之線,一道看似普通的民間美食,牽連出的是一個地域的歷史與文化。

伴隨著採訪結束,本次“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網路傳播活動湖北之行正式劃上了圓滿了句號。7天時間,我們風雨兼程走了6個地方,見到了不同的民間非遺技藝,它們都同樣精彩同樣讓人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生出驕傲之情,對民間非遺技藝的傳承人生出敬重之心。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人類無形的文化遺産,也是無價的遺産,只有認識了解傳承保護好它們,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世子孫才能在提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時候,不會顯得蒼白,因為有了這些極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們才會對自己民族的認識更加立體。

責任編輯: 郜玉至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標題圖片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