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精美的石頭會唱歌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産掠影(一)
發佈時間: 2017-09-26 15:34:47 | 來源: 中國日報網 | | 責任編輯: 郜玉至
(圖為座落在廣場上的大型石雕——音樂女神。廈文供)
石頭,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
作為考古學名稱,“石器時代”是人類文明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
近日,記者隨由中央網信辦和文化部聯合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網路傳播活動採訪團來到廈門,主人向我們展示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石頭。
廈門惠和石文化園,是以“石頭”為主角的文化主題公園,文化園裏的石雕博物館,是閩南地區首家以石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
陪同我們採訪的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陳吉告訴我,人類藝術的起源,可以説就始於石雕,迄今人類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沒有哪一種能比石雕更古老。“廈門建起的這個石文化主題公園,就見證了石文化與人類共同文明的發展歷程”。
(圖為惠安女在現場作技藝表演。 楊應森 攝)
我在惠和石文化園裏,看到了形象、風格、年代各異的石雕,既有石人、也有石物;既有中國的媽祖、也有外國的維納斯;既有南海觀音、也有惠安漁女。
我不僅看、而且聽,甚至“吃”。精美的石磬,奏響了一曲天籟之音;一桌石雕的《滿漢全席》,令人垂涎欲滴。
在不久前的金磚國家廈門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陪同俄羅斯總統普京參觀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現場向俄羅斯總統普京介紹了“在石頭上繡花”的影雕。
(圖為習近平主席向普京總統介紹影雕作品。廈文供)
影雕以石板為“畫布”、鋼鏨為“畫筆”,全過程不用任何電動工具,全憑一根特製合金鋼針,經過千百萬次雕鑿,精雕細鑿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圖,為此有“蘇杭刺繡繡絲綢,閩南刺繡繡石頭”之説,被譽為“中華一絕”。
《惠安縣誌》記載,清代惠安石雕大師李周,利用傳統石雕“黑白針”工藝,將繪畫藝術融入石雕,創新出影雕技藝,傳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在惠和石文化園,廈門惠和公司董事長李雅華告訴我們,影雕鑿點多變且不規則,雕制中不允許任何出錯,對“腕力”、“眼力”要求極為嚴苛,而影雕的主要繪製者,就是勤勞賢惠、剛強柔和、愛拼敢贏,被俄羅斯總統普京稱為“美人繡美圖”的閩南惠安女。
(圖為文化園裏的惠安女。 楊應森攝)
廈門的朋友、歌仔戲研習中心主任林德和對我説,影雕是惠安女的“獨門技藝”,掌握這門技藝約需6年時間。
作為影雕技藝的第十六代傳承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李雅華整合了影雕産業鏈,極大地提升了影雕價值。李雅華説,她不僅要傳承影雕技藝,還要讓更多人認識和喜歡影雕,從而認識和喜歡閩南文化、中國文化。
(圖為李雅華向來賓介紹情況。楊應森攝)
到了廈門,必去鼓浪嶼。我沒想到的是,鼓浪嶼竟然也與石頭有關。
鼓浪嶼的沙灘上,有一塊刻有“鼓浪石”三個大字的巨石。廈門的朋友説,每當漲潮退潮時,海浪就會拍打這塊巨石,發出擊鼓般的聲響,人們就將這塊巨石稱為“鼓浪石”,鼓浪嶼也因“鼓浪石”而得名。
惠和石文化園裏,有人唱起了“有一個美麗的傳説,精美的石頭會唱歌”。我猛然感覺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讓文物説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而在這裡、在廈門,精美的石頭正在“説話”、“唱歌”,正在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告訴世界。
(圖為文化園裏的石雕作品。 楊應森 攝)
不僅是石雕,廈門還有漆線雕,錫雕,廈門有1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6項省級非遺項目、36項市級非遺項目。同行的福建省文化廳社文(非遺)處調研員馬強告訴我,廈門市正在通過多種措施,來保護、傳承這些項目,讓它們大聲“説話”、大聲“唱歌”,那麼,它們就會被人們“埋在心中,天長那個地久不會失落”。
責任編輯: 郜玉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