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當前位置: 首頁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傳承民族音樂的“活化石” 泉州南音推廣從娃娃抓起

發佈時間: 2017-09-21 11:04:22  |  來源: 光明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郜玉至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網路傳播活動福建行記者來到了全國著名的“戲窩子”,享有“戲曲之鄉”“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等美譽的泉州。

在泉州,隨處可以感受到濃厚的閩南文化氛圍,而南音更是深入泉州人的“骨髓”。

南音,起源於晉、唐時期,又稱“南樂”“南管”,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被譽為中國民族音樂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泉州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富集區,是文化部在2007年批准設立的全國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核心區,南音和南戲、南建築、南拳、南派工藝被稱為“五南”文化,是閩南文化的重要代表。

近年來,泉州大力推動閩南文化普及推廣。大力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2009年出版《泉州南音教程》作為中小學學生的南音學習教材。已有南少林五祖拳、拍胸舞等10多項重點非遺項目進入到中小學課堂。連續27年舉辦中小學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賽。以泉州藝校、泉州師院等高校為傳承人培養基地,開設閩南文化專業教育,泉州藝校至今已輸送專業人才1000多名。泉州師院于2011年設立泉州南音學院,開創院校設立本科層次南音專業先例,2013年開始培養南音碩士研究生。又在德化陶瓷學院、安溪茶學院等高職院校設立非遺專業。同時,利用傳統文化節日,舉辦各種民俗活動,營造閩南文化傳習、推廣的濃厚氛圍。

泉州南音省級傳承人李白燕介紹説,泉州差不多每個社區都有南音社團,南音文化深入泉州人的“骨髓”,特別是海外遊子,在很小的時候和爺爺奶奶聽南音,長大後在海外創業,也會在國外社團中去聽南音。通過南音將海外遊子團結起來,這就是南音的一種生存方式,通過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鄉音來抒發他們對祖國的情懷。

2013年,泉州啟動了南音記錄工程,將把視為南音“教科書”的65套“指”、“譜”和選擇1000首優秀的“曲”錄製成DVD,搶救與記錄瀕於消亡的曲目,並建立泉州南音記錄檔案館,進行專項保存。

連結:

泉州南音的樂器有橫抱曲頸琵琶、十目九節洞簫、以及二弦、三弦、拍板等十多種。其演奏形式,至今還保留著漢代“執節者歌”的表演形式。配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號自成體系。音樂分為器樂曲、套曲和清唱曲三大部分,保留了許多古調名、古牌名、古語古音,蘊涵著晉清商樂、唐宋大曲、燕樂、佛曲以及宋元南戲音樂的遺緒遺韻。

責任編輯: 郜玉至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標題圖片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