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活化石”——水族馬尾繡煥發新生機
發佈時間: 2017-09-20 10:37:29 | 來源: 央廣網 | | 責任編輯: 郜玉至
水族馬尾繡作為三都的三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錄之一,近年來,其以獨特的製作材料、獨樹一幟的製作工藝,加上所蘊含的深厚的水族文化元素,在三都縣委縣政府的助力下,在現代化進程大潮的沖刷中逆水前行,古老的民族手工技藝煥發出新的恒久的生命力。9月18日,央廣網記者跟隨“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網路傳播活動採訪團探訪三都水族自治縣,感受馬尾繡獨特的藝術魅力。
刺繡的“活化石”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水族馬尾繡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佈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被稱為刺繡的“活化石”。三都中和鎮作為水族馬尾繡刺繡的中心,1995年被黔南州命名為"水族馬尾繡藝術品之鄉",2006年1月水族馬尾繡被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水族馬尾繡是中國刺繡工藝中最獨特的一種,主要産品形式有馬尾繡背帶和馬尾繡花鞋等, 以馬尾毛為主要材質,其核心工藝是將絲線纏繞在3—5根馬尾毛上,搓成馬尾線。然後將其盤繡于描好的圖案上,做成繡品的輪廓,再用彩色絲線以螺線繡或打子繡、平繡的方式填繡即成。
馬尾繡另一獨特之處在於繡品上綴有銅飾。繡娘告訴記者,水族同胞認為銅有驅邪避兇的功能。這種銅飾很小,薄薄的、直徑只有黃豆直徑的大小,形狀如古幣。用絲線穿貼于圖案裏,須仔細看才能發現,更增強了馬尾繡的立體感,看上去閃閃發光,耀眼奪目。與此同時,馬尾繡題材範圍也極為廣泛,繡品上除了繡有大量的動物和植物的圖案外,還繡有龍、鳳、麒麟等水族人民崇拜的圖騰以及太陽等,有的繡品上還繡有水族人民古老的文字符號,即水書文字。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馬尾繡品多為背帶、胸牌、鞋帽,圖案以花、鳥、魚、蟲為主。既有象徵吉祥如意的龍鳳,又有滋潤萬物生長的日月星辰,寄託著水族人民對自然的原始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製作好的馬尾繡精美絕侖、華麗大方、具有浮雕質感、遠遠望去宛若一幅彩色浮雕,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加上其神秘深厚的水族文化背景和文化價值,使馬尾繡在全國所有的繡品中一枝獨秀,引起廣泛的關注。
守護水族馬尾繡
馬尾繡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後,三都縣委縣政府著力打造並加大了水族馬尾繡的宣傳力度,加上三都民族文化旅遊市場的進一步興盛,馬尾繡成為體現族文化特色的首選産品,市場進一步擴大,水族農村也重新掀起了學習和製作馬尾繡的新高潮,很多婦女又重新拿起了繡針,很多年輕人開始學習製作馬尾繡,很多人不再外出打工,而選擇了在家製作馬尾繡。
來自貴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族馬尾繡傳承人宋水仙,1965年出生在水族文化的中心流傳地——貴州省三都縣三洞鄉。她從小隨母親學習馬尾繡製作技藝,後來又嫁到了“馬尾繡之鄉”——三洞鄉板告村,跟隨婆婆及祖母學習馬尾繡製作,一生與其結下不解之緣。憑著對水族文化的熱愛和執著,她漸漸成為當地有名的馬尾繡製作能手。
宋水仙告訴記者,大約20年前,很多外地人來到三都縣,出高價將精美的馬尾繡珍品買走。宋水仙看到後深感憂慮:一旦沒了這些物件,後人就無法進行學習和傳承。於是,她從不多的收入裏拿出很大一部分去收集馬尾繡的老繡片。20年來,宋水仙為了收集繡品,遍訪水鄉大大小小的村寨,在最需要用錢時也捨不得賣掉其中的任何一件。
採訪中,記者獲悉,宋水仙目前收藏有馬尾繡精品近萬件,估價超過150萬元,並在自家的木樓上建起了三都縣首家馬尾繡家庭博物館,對外免費展出自己多年的藏品,使其成為當地展示、宣傳水族文化的窗口。
與此同時,三都縣在馬尾繡傳承上也做了多方努力。從2008年起,三都縣政府每年都在水族聚居區舉辦馬尾繡技藝培訓班,每年培訓人員近千人次以上。由於原來就有製作馬尾繡的傳統,加上系統的培訓後,三都馬尾繡的生産製作水準和生産能力進一步提高和擴展。涌現出了很多馬尾繡村、馬尾繡協會。
據了解,三都縣還有意識的加大了馬尾繡進校園的進程,僅去年,就在水龍中學、中和小學兩個學校開展了馬尾繡技能培訓興趣班。並且把馬尾繡列入了職業教育的範疇,三都縣職業學校專門開辦了馬尾繡刺繡班,並已于去年開始招生,主要聘請該縣的國家級傳承人、工藝大師、製作能手等擔任技能教師,同時,還請省內外著名設計師擔任設計教師,把古老的工藝融入到現代的設計當中去,給學生以啟發。
原生態與市場並重
“一件純手工製造的馬尾繡衣服基本要花一兩年的時間,要賣到數萬元。”宋水仙在談到馬尾繡的現狀時表示,馬尾繡工藝比較複雜,純手工製作,每件馬尾繡耗費時間比較長,成本較高,銷售情況不容樂觀。
2007年,宋水仙成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從那時起,她就決定發動廣大水族農村婦女發展馬尾繡。“這樣不僅可以把技藝在更多人中傳下去,也可以給她們帶來收入,改變她們的家庭收入結構。”宋水仙説,很多婦女不再外出,在家裏做刺繡就能有收入,又可以看護孩子和老人,對農村家庭、社會的穩定非常有利。
談到文化創意産品的開發,宋水仙表示,純手工的馬尾繡作為藝術品收藏,作為高端産品是可以的。但是若是作為旅遊商品開發,它有價無市。我們民族文化當中一些好的東西,如果只是一味地強調去保護,是行不通的。一方面要將馬尾繡的技藝傳承下來,走高端收藏路線,保護住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跟創新馬尾繡的載體,與旅遊結合起來,做旅遊小商品,打開市場,增加民眾收入。
“馬尾繡既保持傳統又與旅遊相結合的傳承方式,一方面保住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增加了馬尾繡的生命力。”農工黨貴州省委秘書長、水族文化研究專家蒙愛軍教授表示,馬尾繡與旅遊的結合,既要在水族地區實現,更要走出去,更好推介馬尾繡。
近年來馬尾背帶、翹尖鞋、衣服、背包、裝飾品繡片等,以獨特的文化內涵漸漸成為遊客們熱衷的收藏品,並順利打入東南亞市場。
三都縣發展馬尾繡産業,不但增加了地方政府收入,傳承了優秀的民族文化,還改變了水族地區婦女的精神面貌,讓水族婦女通過刺繡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使她們更為自信的同時,在家刺繡不外出打工,增加了水族農村社會家庭的穩定,減少留守老人和兒童問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和諧新農村建設,改善她們的家庭生産生活狀況,還促進了地區經濟文化的持續發展。
目前,水族馬尾繡項目的保護正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把這種古老的工藝獨特的個性和神秘的文化內涵植入現代的産品中,開發出保留傳統元素,又兼具現代時尚潮流的適用産品,讓傳統的工藝萌發新的枝葉,形成共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都是馬尾繡要面臨的新的課題。
責任編輯: 郜玉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