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息烽:紅色經典與非遺文化交相輝映
發佈時間: 2017-09-18 16:46:22 | 來源: 央廣網 | | 責任編輯: 郜玉至
蘆笙悠揚,輕歌曼舞。在貴州多彩文化創意園的廣場上,來自息烽縣身著民族節日盛裝的的姑娘小夥們踏歌而來。9月16日,“2017多彩貴州非遺週末聚”如期上演,息烽縣以“紅色經典·溫泉息烽”為主題,為市民演繹了極具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盛宴。
紅色經典 魅力息烽
息烽是貴陽市轄縣,地處黔中山原丘陵中部,大部為低中山丘陵地,息烽境內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丹霞地貌特徵明顯,山、水、林、泉、洞等各種景觀齊備,有"天下第一神湯"的息烽溫泉,有"南來佛教第一山"的西望山,有溶洞群,還有深山湖泊青山湖、溫泉天臺原始叢林、團圓山"隕石坑"等。息烽縣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總人口約30余萬,分佈著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侗族、仡佬族、白族、回族、滿族、壯族、水族等24個少數民族,是以漢族文化為主,兼有苗族等少數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並存的鄉土文化。獨特的蘆笙歌舞、婚嫁禮俗、迎賓方式、民族服飾、民居等,成為息烽旅遊産業發展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同時,息烽境內的紅色文化也十分豐富,除了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外,還有紅軍南渡烏江遺址和九莊紅軍烈士陵園等,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活教材”。
在非遺展演現場,兩名演員以外地遊客的視角對息烽的民族文化展開了探尋之旅。演出以青山苗族刺繡、苗族蘆笙舞、流長陽戲、息烽花燈、紅色文化、溫泉文化、西山蟲茶等為素材,組織編排的8個節目陸續登場,充分展示了息烽的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紅色文化以及得天獨厚的息烽溫泉。《歡樂苗家》中,完美的苗族刺繡吸引了遊客們的眼光,《苗音情深》《山茶神韻》《三聖登殿》《沐芳清泉》讓遊客體驗到息烽的非遺文化以及蓬勃的活力。非遺展演以《秀美息烽》的歌曲串燒結束,讓現場觀眾不僅了解了息烽不一樣的溫泉特色和紅色經典,還感受到了現代息烽人洋溢的熱情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息烽“陽戲”傳唱300年
“息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非常豐富,以流長陽戲最為有特色,流長陽戲被譽為戲曲的‘活化石’, 可以説,在息烽看陽戲、演陽戲已經稱為老百姓的生活常態。”息烽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福燕告訴記者。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流長陽戲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明代從四川灌縣傳入息烽的古老戲種,題材一般是通過“酬神還願”達到“請神還願”目的,具有傳承久遠、幽默風趣等特點,被稱為戲劇的活化石。
“我們黃氏家族學陽戲已經有333年的歷史了,到我這已經是第10代傳承人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黃曉亮説道。據他介紹,流長陽戲的劇目內容豐富,分正壇和耍壇共64場,唱腔則有13種。主要用於祝壽、迎娶、祈,福等場合。
“都是搭臺演出,演員要開臉(用顏料在臉上涂畫)。開臉和勾願(還願)都是我們黃家的獨門絕技,向來是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説到流長陽戲的特點時,黃曉亮充滿了自豪,“但是現在對這個有興趣、想學習的人不多了,我們不得不打破那些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規矩。”在他看來,流長陽戲的傳授規矩可以破,但是流長陽戲絕對不能失傳。目前,流長陽戲的傳授方式分為無形和有形兩種,“我們是有書本記載的,並且書本記載的居多。但是我們的唱詞不是純正的苗語,還帶有一些川劇的發音,這只能是師傅給徒弟一遍遍地唱,才能教懂的。”
青苗服飾:穿在身上的歷史
服飾是民族的外在標誌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且集歷史、自然、神話傳説,以及美學于一爐,是民族勤勞智慧的象徵。
在非遺展示專區,記者看到一群身著青色服飾的苗家婦女正細緻地做著刺繡活兒,原來他們是苗族的支系——青苗,他們是息烽縣最具特色的民族,其服飾顏色尚青,多姿多彩,未婚、已婚未生育和已婚生育子女的女子服飾各有不同。皆採用傳統手工刺繡製作而成。
一套精美的苗族服飾,往往要傾注一個苗家女數年的心血才能完成,可以説一套盛裝,就是一件難得的工藝品。
據繡娘冗太先介紹,當地婦女幾乎都會苗族刺繡這門手藝,至今還保留著女兒縫製嫁衣的習俗。“一件嫁衣從刺繡衣物各部件到縫製至少要兩年時間,出嫁時,新媳婦如果不會刺繡會覺得不好意思的。”
苗族服飾圖案多取材環境、地理、神話傳説,以及大自然中的花、鳥、魚、獸等。體現了苗族人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其構圖多采用高度圖案化,講究對稱之美。
“苗族的繡娘都不用畫草圖,熟練地穿針引線,苗族的民族記憶就赫然顯現在靛藍色的粗布上。技藝主要靠繡娘代代口口相傳,每個人把多生活和自然理解,用針線刻畫在布匹上,不管是獅子繡球,還是龍鳳成祥,都有獨特的抽象美。可以説每一件苗繡都是孤品!”看到記者對苗繡的濃厚興趣,做盆景造型設計的市民王先生儼然一位非遺文化專家,熱心地對記者講解,“除了構圖的抽象美,苗族服飾在製作上廣泛應用了飛針、跳針、梭花、堆花、背針、蠟染、數紗織花、插花等工藝,使用畫面層次豐富,形態更為逼真。”
責任編輯: 郜玉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