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戰之1938年 家國萬里
發佈時間: 2015-08-12 15:18:31 | 來源: 中國網 | | 責任編輯: 劉璟
1938年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企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國民政府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與日軍激戰,史稱徐州會戰。3月,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令川軍王銘章所部防守滕縣,因無援兵,滕縣失守,王銘章師長自殺殉國。李宗仁隊以西北軍孫連仲第二十六路軍在徐州以北的臺兒莊與日軍反覆爭奪,以西北軍張自忠部五十九軍和龐炳勳軍團掩護臺兒莊的右翼臨沂戰場,以中央軍湯恩伯軍團卷擊臺兒莊日軍側背,最終取得臺兒莊戰役的勝利,以斃傷日軍一萬多人的戰果成為中華民國抗戰以來最大的勝利,日軍精銳第10師團遭到毀滅性打擊,精銳第5師團遭到重創。但是南北兩線日軍源源不斷增兵,這次勝利沒有扭轉徐州戰場的局勢。
黃河花園口決堤,導致黃河下游部分地區交通全部中斷,起到了阻礙日軍的推進的目標,同時造成數百萬居民遭受水災。
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6月6日佔領河南省會開封。6月9日,蔣中正命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岸大壩,史稱黃河花園口決堤。此舉雖然暫時阻擋了日軍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大規模水災,造成上百萬民眾直接死亡或間接因饑荒而死,造成不知情的當地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以及知情民眾對國民黨做法的抵觸。戰後蔣中正調撥了大量資金修復黃河大堤(中共認為蔣此舉主要在於把地處黃河下游地區的冀魯豫解放區一分為二,並企圖以此割斷華北解放區與中原、華東解放區的聯繫,實現其對解放區各個消滅的目的。此即為被蔣介石宣稱“可抵四十萬大軍”的黃河戰略,史稱“黃河歸故”,即恢復故道。參與會戰的中國軍隊分路撤退,粉碎了日軍的合圍企圖,至此,徐州會戰結束。會戰後,有一部分國軍留在魯南蘇北敵後戰場,後蔣中正下令組建蘇魯戰區,以東北軍于學忠為戰區司令。這部分國軍堅持到1943年,被日偽軍壓迫,與中共軍隊摩擦也告失利,被迫退出魯南蘇北。華北日軍除以主力進攻山東津浦線方向外,還以一部向河北平漢線追擊,宋哲元率部節節抵抗,最後退至黃河以北的豫北地區。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漢會戰是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參戰日軍達30多萬人,國民政府軍達110萬人,戰爭中日本損失8萬人,因病減員8萬人,由此喪失了戰略進攻的能力。中國軍隊大部脫離戰場,安全撤退,一部留在大別山區敵後堅持遊擊,主要是桂系軍隊。武漢會戰中,國民政府軍最大的勝利是兵團司令薛岳指揮的萬家嶺大捷,日軍第106師團遭到毀滅性打擊,陣亡4000人。10月21日,在大亞灣登陸的日軍佔領廣州,第七戰區司令余漢謀部退至粵北地區。10月25日,湖北重鎮武漢三鎮相繼陷落。中國國民政府的作戰中心遷往重慶繼續抵抗。
日軍在佔領武廣州後,戰線拉長,無力作進一步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轉入休整。在會戰期間,以盧作孚為首的民族企業家運送了大批軍隊及作戰物資到前線,並將武漢地區的大批工業裝備和人員轉移到四川,在敵機狂轟濫炸下的川江航線為抗戰勝利立下了殊勳。此外,蘇聯航空志願隊參加了保衛武漢的空戰。武漢會戰迫使日軍大本營不得不重新調整對華戰略,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戰略,以求儘快結束所謂的“中國事變”。政治誘降的主要對手是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但到了1940年日本發現汪精衛政府在中國國內影響力甚小,且無法左右抗日力量最強的黃埔係軍隊,於是將蔣中正選定為誘降對手,但終未成功)。在歷時4個多月的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傷亡40萬人,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迎來了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
責任編輯: 劉璟 |